我说一句实话,乃们不要生气。
熬出头以后,科学家一般不会穷,但也很难跨过中高阶中产阶级。
不是做一个有钱的科学家,而是想做科学家,最好是你家有钱。
为什么江浙地区院士多呢,并不见得是江浙一带的人聪明,而是江浙一带经济基础较好,读得起书的人口比例高,相对于其他地区,更能供得起读书人这样的非劳动人口。
如果是在贫困地区,就算有孩子天资聪慧,你让他/她从小提篮小卖拾煤渣挑水劈柴也靠他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孩子早当家,铁定是读不进去书了。
在古代,读书是一种,超脱了生存枷锁后的进阶行为,江浙两地状元多也是和经济条件分不开的,土地肥沃,没有太多自然灾害,相对富裕的生活状态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传递下来,富余的劳动力可以去读书,整体求学氛围也被传承和发酵。
现在社会发展较快,读书已经成为了必需品,然而搞科研这种进阶的事情,会对家庭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搞科研在中短期内是看不见回报的,而人的生命周期以及婚姻-生育年限,是时不我待的。没有良好的家庭基础,对一个科研人员的身心健康是有严重负面影响的。包括信心。
比如A和B,智商都是145,高考进入行业内顶尖高校X。
A家老爸是行业内一家著名民营企业的董事长。
B家是普通农民的孩子。
X高校在我国某一线城市,该地区该行业发展欣欣向荣。
A和B都选择了保送X高校的硕博连读。但是A家里给在该城市买了房子,因为从小家庭条件不错,保养得好,人也好看,感情生活也不错。父亲在行业内的人脉早早对其的研究方向做出了一定的规划。A明确知道,就算延期,自己的生活条件也是很不错的,而且毕业后无论是继续科研还是回家接手老爸的事业,都没有问题。经常请同学们吃饭玩乐,实验室关系也非常融洽,大家都客客气气,有事招呼一声就好了。
B父母显然是不会给B买得起房子的,B住在一个多人间宿舍,冬夏两季为气候烦恼,春秋两季为学费担忧,为了争取不多的奖学金干了很多实际没意义的事情。延期的话父母很烦躁,同乡的小伙伴初中毕业打工都开上小别克了,自己却没给家里寄过一分钱,父母经常抱怨,让本来就不顺心的实验心情更为糟糕。有时候要兼顾打工,为了补贴一些生活费。不好意思参加老同学的聚会,人更为孤僻了。家里没有人在行业,导师安排的都是体力活,科研水平也没有人指点。
当然,B中绝对会有人中龙凤超然世外,但是同等条件下显然A能前进到的地步,B远远无法企及。
A和B是两个极端,中间有着很多的过渡,但是数轴基本就这样建立了。
很多大科学家,都有着令人惊艳的家庭背景,比如钱学森、杨振宁。所谓院士世家,除了遗传,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网对家族内成员的熏陶和提点,也是普通子弟望尘莫及的。中科院的研究员里,不少人家里有着正厅级甚至正部级的背景,而大多数的苦逼博士有的只是背影。
所以,没钱真心别搞科研,绝大多数情况是你被科研搞。
你别跟我说你是例外啊~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