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品牌议题
淀粉肠的塌房与误伤
今年的3·15,让淀粉肠塌房得面目全非。
塌房的点在于某些淀粉肠使用了鸡骨泥代替鸡肉,以次充好,骨泥商家也表示 骨泥不建议人吃。舆论口诛笔伐之下,淀粉肠厂家产品滞销,董事长直播吃淀粉肠、老人出摊卖淀粉肠无人问津等新闻话题持续刷屏。
但事件发酵了一两天后,淀粉肠事件却迎来话风反转。
先是有关淀粉肠中用骨肉泥不算违规的理性讨论出现,随后食品健康专家、科普大V和媒体人从行业标准、鸡骨泥科普和营养价值等维度,创作深度内容消除误解。大众也重拾对淀粉肠的信心,从抵制、抨击淀粉肠,到涌进某淀粉肠品牌直播间清空货架,品牌日销售额涨超10倍,各类自媒体掉转笔头,表示肠妃从未塌过,自发保护起淀粉肠。
淀粉肠事件前后如此规模化、彻底化反转,让从业者内心经历了一波过山车,也给食品公关人好好上了一课。
打破滑屏时代信息茧房,让理性声音传导进来
食品行业是天然的大市场,小品牌行业。
每个人都有餐饮需求,但这个行业却极度分散。光一个辣条就全国各地开花,叫法不一,不同地区、省份乃至市区,都有对应的地方龙头品牌;开出三万多家门店的蜜雪冰城,全国市占率也就6%,其余头部奶茶品牌占比也只到百分之一点几。如果把餐饮连锁率数据拎出来横向对比,中国市场连锁化率约为19%,而美国市场约为60%。
由此可见,分散、玩家众多的食品行业,自然被曝出食品健康问题的概率不低。尤其对同细分食品赛道品牌而言,同行曝出问题,其他品牌很难做切割。就像在这次淀粉肠事件中,可能有部分品牌或三无产品,伤害到消费者权益,但承担后果的是整个淀粉肠行业,加上国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忍耐度低,愤怒值高,这些因素增加了食品品牌公关难度。
而除了食品行业本身属性,我还能清晰地感受到算法推荐+滑屏浏览对舆论环境的颠覆。
因为算法推荐的核心在流量池,即内容在一个小流量池证明了自己有关注度后,会进入到一个更大的流量池,以此类推。对于许多自媒体营销号而言,迎合情绪才能博取流量,必须在一开始就有爆点, 情绪越强烈流量效果越好,进而让内容进入更大流量池。对于食品行业而言,食品安全问题便是天然的流量池,出现相关负面舆论后,无论是食品行业还是品牌行为、决策,都会被快速放大。
而对关注事件的大众而言,在滑屏浏览的过程中,被持续喂养相关内容,无需像以往那样去主动检索信息,这增加了食品品牌声音被听见的难度。
因此,算法推荐+滑屏浏览提升了获取信息效率,但也加剧了流量即正义的内容价值观,带来情绪为先、选择性曝光和确认偏误的问题:
·情绪为先——真相不重要,强烈情绪最重要;
·选择性曝光——人们倾向于选择性地接触和处理信息,更愿意关注和分享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
·确认偏误——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忆信息以证实自己的先入之见。
如何应对食品品牌面临的舆论环境,关键在于确立互利型公关思维,这包括情绪合理性、理性舆论引导和长期关系建立。
·情绪代表流量,理解它的合理性
互利型公关这一概念,来自于美国危机公关经典著作《如何应对公众的愤怒?》,它的第一原则便是承认情绪的合理性。回到淀粉肠事件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每一个人,也是历年315反响最大的社会事件。
当一个对淀粉肠知识无感的人,看到使用鸡骨泥代替鸡肉、以次充好、脂肪含量越来越高、无专门国标等信息时,第一反应便是对产品的信任度急剧下降。食品品牌公关人必须理解大众情绪的合理性,才能避免陷入对立。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穿着他人的鞋走一公里路,才能明白他人根本利益是什么,同样对于食品品牌危机公关而言,如果无法理解对方的需求、关注点,公众的唯一立场就是为敌。正如当年315曝出某美国数码品牌售后服务涉嫌双标,品牌便就事论事地为自己辩解,但公众在意的是品牌放下傲慢态度。最后这场危机公关以品牌CEO出面道歉,才得以收尾。
·消除误伤的声音,尽早介入舆论风向
相较于第一时间发声,我们认为第一认知的建立更为重要。
如前所述,以淀粉肠为代表的食品品牌,格局分散,是典型的大市场 小品牌,在面临行业级负面舆论时,更需要食品品牌方、行业协会、权威媒体等抱团发声,在舆论没有全面扩散开时,传递正确的认知。因为一旦大众负面认知形成,这会对整个品类造成非常大的打击。比如当年的血燕事件让燕窝品类蛰伏了十年。
当然,对于不同公关事件,食品品牌需要选择合适的公关策略。首先,不管有没有错,品牌公关都得共情为先+倡导行动,先承认公众情绪,表示理解和认同,后倡导行动,邀请大家/相关方监督或参与,例如淀粉肠事件让淀粉肠标准成为行业共识;在自身有错的情况下,品牌要摆正态度+讲清代价。
·着眼于长期关系建立,持续保持正向存在感
不同于营销视角主要聚焦核心TA(目标客群),任何一次大的公关事件的关注人群,90%以上都是路人。他们对你没有什么明确的认知和概念。因此,这需要食品品牌将公关日常化,对内、对外持续传递、建立品牌的正面形象。
在对内上,食品品牌要优化企业管理规范、舆情管理机制和预警,明确企业的正确价值观,因为价值观会引导企业的决策、员工的行为;在对外上,面向大众的食品品牌需要持续维系相关方关系,影响并改善公众态度。
例如善于玩social、玩梗的奶茶品牌-蜜雪冰城被曝出卫生问题后,大众却显得非常大度,并表示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改过就行,这也是蜜雪冰城持续在微博等社交平台创造正面认知的结果。
食品品牌公关人不是灭火队长,很多时候需要主动创造。例如前年3·15曝出酸菜事件,太二酸菜鱼的主动发声,与涉事企业做切割的同时,也影响了公众态度,让品牌形象加分。对于食品品牌而言,一旦在原材料等问题上被曝出问题,任何采用该原材料的食品品牌,都难以独善其身,这愈发需要主动、持续的长期意识。
找到正确的发声场,形成品牌优势认知总和
当负面舆论席卷而来,说什么跟在哪儿儿说同样重要。
面对危机公关时,食品品牌公关回应是损失规避心理极重的。这件事情做好了,可能就息事宁人了,但如果做不好,这个品牌,乃至所在的细分品类,可能就垮塌了。
在明确了理解情绪、第一认知和长期关系的互利型公关意识后,食品品牌公关人需要落地到在哪回应/建立长期关系、回应什么的问题。因为食品品牌公关不能停留在情绪层面,一定要进入到事实层面,彻底让消费者放心才算度过了危机。
如何去定义品牌正确的发声场?我认为,其一,发声场有主动、高效影响舆论的可能性;其二,要有回归中心化的能力,越是在去中心化媒介环境中,品牌越需要回归中心化的能力。有了正确的发声场,食品品牌才能明确回应内容和策略。
如何做到有理有据?关键在于联动有影响力的权威媒体/大V、专业人士和行业协会等声音,让理性的讨论渗透进来。正如在淀粉肠事件中,科普内容快速跟进,介入并反转了舆论风向,随后带来公众情绪的反转,并为淀粉肠行业规范发展带来了机遇。这次事件也让外界再次看到,微博上活跃的大量学者专家、大V、行业权威人士的正向引导价值,以及他们被品牌借力的空间。
其次,以尽量高效、精准的方式去回应,提高传达效率。无论黄金多少小时,图文永远是最快、最直接的回应方式,短视频有可能弄巧成拙。之前某位中式快餐创始人,在上市前面临负面舆论,便选择录制视频做回应,但这过于考验表达技巧和内容,甚至可能其中夹杂着创始人的临时发挥,造成更多不确定性。
例如因青岛啤酒三厂事件被闹得沸沸扬扬的青岛啤酒,并未以外用工为借口搪塞过去,而是道歉+反思+整改,并在官方微博发布明确的整改措施,取得公众谅解,避免形成更多对立关系。这种图文回应方式简洁清晰,也更易于后续传播,青岛啤酒也挽回了部分商誉损失。
除了内容形式外,对分发形式的选择也影响着公关回应效果。在算法推荐+滑屏浏览主导内容场景的当下,内容消费的个性化、效率极大丰富,情绪化体验决定了内容的曝光优势。也正因为此,食品品牌和权威专家、领域大V的理性深度内容,很难渗透进去。
侧重于社交互动、内容可信度的社交分发形式,能够促进深度优质内容的传播、讨论。而相较于日常传播,食品品牌的危机公关回应需要的是主动介入、干预,社交分发形式、专业权威内容生态是必须抓住,不能缺位的。
而且,不同于传统漏斗式传播的逐层声量递减,社交分发形式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放大正面舆论声量,能快速且规模化地建立起品牌的优势认知。反之,对社交分发形式的忽视,舆论可能会对品牌口碑,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最后,品牌要回归中心场的发声价值,组织营造起理性讨论氛围,进而给食品品牌更多回应空间。
热搜榜单无疑就是舆论中的中心场,它将事件讨论聚集在一起。除了舆情监测服务外,食品品牌公关人多刷几条内容和留言互动,可以更有体感地理解舆论风向。相对而言,滑屏式浏览容易让公关决策者失焦。同时借助热搜榜单上指向公关各个相关方、媒体大V等的信息入口,更能形成让各方把话说完的氛围,持续形成理性讨论的氛围。
这也会帮助食品品牌去影响话题关键词。食品品牌的抱团发声,可以一定程度作用于关键词的定性。比如这次淀粉肠事件中,热度最高的热搜话题是淀粉肠塌房,而不是淀粉肠对人体有害。虽然两者都反应了舆论事件的风向,但大众的感知度却是天差地别。
当然,不同细分食品行业、不同性质的公关事件,回应方式和内容各有不同。信息的披露程度,以及责任承诺的范围界定,需要把握好尺度,要摆正态度但不要过分承诺,如若前后自相矛盾,不利于信任维系。
穿透认知的网,让思考回归理性
平时一小爆,3·15一大爆,仿佛这成了食品品牌公关人的宿命,不仅得祈祷自己没事儿,还得祈祷供应商、同行没事儿。
但祈祷有用的话,就没公关什么事儿了。
每年3·15食品行业都会经历一次舆情阵痛,但也涌现了不少食品品牌,开始有了主动介入、干预舆论走向的意识和能力,从淀粉肠小王子到太二酸菜鱼、青岛啤酒和海底捞等品牌。
但并非每个食品品牌都能站上行业头部,能自带关注度。更多的食品品牌会在舆论中陷入被动,这愈发要求品牌在微博等社交平台组局的能力,即形成更多权威媒体、行业协会和组织机构的矩阵式发声,而不是单纯靠砸广告,更不是采用石墙策略(认为忍忍事情就过去了),等到事情被定性后再出来发声,悔之晚矣。
尤其随着内容环境趋向于关键词传播,几个字的热搜话题,就足以将某件事情定性。且因为关键词的信息量小,记忆点很深,如果在舆论全面发酵完后,品牌再去纠正认知,就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且不一定有用。
功夫在平时,食品品牌公关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情,日常积攒的路人缘和媒体资源,以及对舆情管理的经验流程,会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而不是总向外界传递不用担心,这没什么。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