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条心法,基本上将读书方法这件事情说的七七八八了。如果还要有点什么补充,那就是如何挑选好书了。
一本好书的营养,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能包括10本、20本甚至100本一般书籍。
比如,最近在读毛选,不得不佩服教员思想的深邃、对世界本质以及事物规律的洞察。
看完了教员的思想,再去看当下所谓的畅销书,味如嚼蜡。
我们对照上面的6条心法,逐一展开。
这是极简的读书笔记,核心是总结作者的思想,并提炼书中能够运用的思维模型或者解决方案。
你不要奢望带走书上的每一个字,但你可以带走3-5个思维模型,能做到这点,这本书就没有白读。
举例:
读《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你能记住关注圈、影响圈、情感账户等,这些关键概念,那么就是有收获的。
只不过,这类经典的书,你要常读,每年读一次、甚至每月读一次,常读常新,久而久之,这些思想就会浸入你的大脑和心房。
这一点有点类似于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一种广泛吸收信息、但缺乏筛选和分析能力的思维方式。就像海绵一样,它会吸收周围一切,但不一定会把这些信息加以利用。
淘金式思维:一种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利用的思维方式。就像淘金,需要从沙砾中筛选出金子。
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获取的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强调积极互动。
其实这2个思维模式是可以互补的。
要想淘金,你的淘金盘里必须要有一定量的信息,在得出观点之前,首先要有足够多的知识。
海绵吸水是淘金的先决条件。
一个是广度,一个是深度。
海绵式思维追求见多识广,淘金式思维追求我有主见。
这张是从读书(输入)到转化为能力(输出)的路径图。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职业、兴趣等不一样,同一本书,每个人的收获和启发都可能不同。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需要,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后用这些知识体现,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知无涯,生有涯,从实际需要出发,以终为始地去学习、去内化,你会成长的更快。
达克效应(又称邓宁-克鲁格效应),见下图: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第一个阶段,是典型的自以为是。我们以为自己啥都知道,其实我们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个阶段,经历过社会毒打,我们开始有了醒悟,开始承认我们有很多盲区,并由此生发敬畏感。
第三个阶段,我们继续学习,知识增多到足够的程度,人会知道自己知道的内容,自信心也会逐步的升高;
第四个阶段,当自己的水平达到大师级的时候,很多内容已经融会贯通,在需要用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用,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了,当然了,这个时候的自信心也是很高的。
这一条,适合没有目的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比较适合刚入门的新手。当你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不知道如何读书时,完全可以参考这5个步骤。
这5个步骤中,最要紧的是第5个:延伸思考。因为前4个步骤都在输入,第5个是输出。在学习这件事情上,输出的学习效果一定是大于输入的。
这一条,是高阶方法了。
首先,书可以没读完。读书是手段,学到才是目的。我们读那么多书,最后都是为了完善我们自己这本书。没读完的书,不要有负罪感,你只要理解了作者的思想,并从中攫取了能为我所用的东西就是好的。
第二,同时读20本书。20只是个泛数,这其实是主题式阅读,围绕一个主题,同时看不同的观点。比如,你要看如何养成习惯,那么可以同时阅读《福格行为模型》、《掌控习惯》、《认知设计》、《习惯的力量》等等,吸取不同的作品的营养,转换为适合自己的策略。
第三,隔段时间重读。这适合小部分的经典,比如毛选、道德经、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等等。经典永远是常读常新的,《道德经》问世几千年了,几千年之后,其中的思想仍具有指导意义,能穿越时间周期的,才是经典。
第四,同时读不同类型。这需要一定的阅读功力和强大的知识积累,但这么做非常有必要。多积累跨学科的思维模型,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将越来越客观。
第五,感兴趣就立刻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了一定要把握住。有时候可能就是因为一时兴起,才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如果你觉得读书很苦、很累,那么,不妨先从你的兴趣开始。
第六,没必要按顺序读。作者表达的是他的思想,有他的叙事逻辑和结构,作为读者来说,我们需要做的,是为我所用。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去设计自己的阅读计划。市面上的很多书,都不需要一字不落的阅读,除非是真正的经典。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