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的时候给朋友们发拜年信息,因为不喜欢群发,所以给每个人都单独写了一段。虽然很多人平时也都能见到,但有些话只有趁着一些特殊的时节才能说出来。
我发现,每个人都在希望新的一年变得更快乐。
另一方面,跨年夜翻朋友圈,看大家的新年愿望,也有不少人说,希望新年可以尝试一些挑战和突破,迈出舒适区。
我不禁在想,为什么大家变得越来越不快乐,又为什么,明明已身处舒适区的人,却仍要出来折腾一圈。
到底什么是舒适区呢?
一昨天听播客,偶然听到得到的李翔老师也聊到了这个话题。
他说,舒适区其实就是查理芒格说的能力圈(有待考证),即一个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通过努力创造价值并收获到成就感。
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舒适区不单单指是一种舒服的状态。比如说,我每天躺在家里点外卖刷手机,我可能很舒服,但这绝不是我们讲的舒适区。
真正的舒适区,其终点是我们能够通过获得成就感而收获幸福。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顶层,是精神需求。舒适区的终点,是幸福感。
再往前反推,这种成就感的获得,源自我们创造的价值。在职场里,我们为公司创造了价值,在生活中,我们为自己和家庭创造了价值。
二遗憾的是,我们缺乏的并不是价值创造的事实,而是价值创造的感受。
你可以回忆一下,你有多久没有在工作中获得过认可,每天只是被一堆待办事项推着走,变成一个任务完成机器。
也可以想想,有多久没有对身边人表达过感谢,即使心里产生过类似的念头,也羞于表达出来。
我们的KPI(OKR),我们赚的生活费,都是我们创造价值的某种量化,这些量化结果被浸泡在冷漠的、日复一日的生活节奏里。
渐渐地,它们不再是我们做出的贡献的标记,而成了我们个体的一部分。你坐在工位上,就应该拼命运转,你早上出门,就应该拼命赚钱。
这样的氛围下,我们很难感受到成就感,自然也不会将你所在的环境,视为舒适区。
三接着再往前反推一步,所有价值的创造,都应该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
理想状态下,我们要做的事情和我们的能力应该是交错咬合的,事情的难度微微大于能力,倒逼能力的成长,依赖成长后的能力完成任务,最终带来结果的获取。
次一些,事情特别难,硬凑着去做很痛苦,但这个过程中有外界的帮助,能看到最终解决它的希望,且你最后也坚持下来了。
再次一些,事情都在能力范围内,这时候我们感觉到没有那么有挑战,甚至有点枯燥,但至少我们通过完成任务,真真实实地在创造价值。
我最不喜欢的,是无穷无尽的黑夜。
如果要做的事情跟你的能力本身就是错配,就像让一个i人去公司年会跳单人舞蹈,无论这个人怎么练, TA骨子里都是反感的,痛苦的。
错配会导致我们长期处于压抑、痛苦的状态,最后变得麻木,以为极夜就是永久。
我想说的是,无论前方的价值有多么迷人,无论外界给的饼有多大,我们都应该去思考,是否迎接你的是无尽的黑夜。
四假使,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待着很幸福,我们是否需要逃离它。
我给的答案是:绝不。
当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这就意味着你可能比80%的人都要幸福,多少人在一生的职场和生活里,都在苦苦寻找那种幸福的状态。
而你到达了那个点之后,为什么要离开呢,你大可以在舒适区内拼尽全力去享受舒适区带给你的情绪价值。
与此相关,我需要表达一个观点,舒适区并不一定都是绝对的静态的圈子,比如在体制内或者在互联网公司。
有些人的舒适区,就是这一路的变化与折腾。
当很多人说自己通过逃离舒适区,获得了成长和新生时,很有可能,他们逃离的那个圈子本身就不是这个人的舒适区。
他们真正的舒适区,就在于离开本身,就在于变化本身:终其一生,寻找新的挑战和成长。
就像我们去旅游,巴黎的时尚看腻了,去感受罗马的古老。我们不能说离开巴黎是逃离舒适区,因为追求新风景和新感受,才是旅人内心真正的舒适区。
五为什么要留在舒适区?因为稀缺。
大多数人会产生两种极端,一种是永远处于找不到终极舒适状态的痛苦中,另一种是错把舒适当舒适区。
我们都很羡慕那种将自己擅长的、热爱的事情变成自己的职业,最终生活得很好的人。而这样的人,其实非常少。
对很多人来说,擅长、热爱和职业三者是没有交集的。
对这些人来说,做擅长的事情会有安全感,做热爱的事情会感到自由,但工作的时候,很可能就是职业精神和技能在撑着。
我们见到的很多现象,例如将工作和生活严格分割开,下班不想打开工作软件,发朋友圈屏蔽同事等等,都说明,工作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为了追求自由的让渡。
因为追求自由和安全的状态是需要经济保障的。
我相信他们骨子里是羡慕那些将热爱变成事业,从而将自己的工作称之为「舒适区」的人。
我也见过另一种人,有了经验和技能的积累后处于某种半躺平的状态,工作时间刷刷网站,打打游戏,任务来了就做一做,问题来了就解决解决,但在某些关键的时刻需要顶上去时,他们会选择逃避。
逃避后,会想办法安慰自己,逃避后的舒适才是最宝贵的。
这些人以为自己在舒适区中了,其实他们只是舒适地在消耗自己的能力库存。他们确实在贡献着价值,但从内心里来说,这样的贡献和状态真的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么?
我是不相信的。
所以,真正找到舒适区的人是少数,如果你恰好有,我非常建议你留在里面,别动。
六留下来之后干嘛呢?提升你的能力。
还记得吗,舒适区最珍贵的点,是我们会处于充满成就感的幸福中,这让我们在做很多事情时,都充满信心。
信心是很宝贵的,「我相信我能做好一件事」,和「我完全没有把握自己可以做好」,这两种心态截然不同。
面对同一个任务,心态不同,自然最后的结果就不一样,从而又带来不同的反馈,一直循环下去,雪球便越滚越大。
带着这样的心态,在舒适区我们要努力长本领。
某种程度上,人需要不断有新的成就感带来某种滋养。就像一个刚刚拿到驾照的新手,初次开车时充满着某种克服困难完成挑战的成就感。
而对一个老司机而言,开车很可能就只会剩下路怒症。
同理,本领不长,意味着我们只能做相同的事情,长此以往,这种成就感便会越脆弱。
七我本科成绩是年级第一。
这个过程并没有任何逆袭的故事,大一学年,我的排名就是年级第一,平时认真上课,完成作业,考试前疯狂刷往年的考题,基本考试成绩都会比较好。
大二学年一开始,我意识到成绩好这件事在我们学校的重要性。无论是奖学金还是各种竞选和评优,成绩好能带给我很多先发优势。
渐渐地我开始依赖这样的模式,将大学生活过成了高中。
上课、自习、刷题、考试、高绩点。
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选课,很少不看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以及将来需要些什么能力,最重要的竟然是:这个老师平时分给得高不高。
虽然我在自己的考试能力范围内,为自己创造了价值,获得了很多认可。
但从大一到大四,我最核心的能力,也许就在于考试能力了。
因为不擅长编程和设计电路板,我很少参加科技竞赛,因为不想耽误自习时间,我也很少参加学生会和社团。
我确实在舒适区,也一直留在舒适区,但我的能力没有成长。
这就导致找工作时,我没有办法去做软件开发,选择做产品经理后,那些做产品需要的沟通能力和其他领域的综合知识等等,都是工作之后慢慢学会的。
当我从学生变成职场人,从一个舒适区被迫跳到另一个圈子时,我的能力是断层的。更困难的是,过去的成就反而带给我一些包袱。
有时候我告诉自己,好怀念学生时代的生活啊,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没能在那个舒适区里扩展自己的能力,是我人生的一大遗憾。
八舒适区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但在我眼里,舒适区是人生难得的养料,我们要做的是充分汲取它去奔向下一程。
因为我们终究无法永远留在舒适区,终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意外,将我们抛在陌生的环境里。
所以,请留在舒适区,用尽全力去生长。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