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情报网

拿下5亿融资后,manus公测能否提上日程?

蓝海情报网 374

拿下5亿融资后,manus公测能否提上日程?

还记得之前爆红的AI manus吗?

无论是全球首个通用AI Agent(智能体)的称号,还是饥饿营销+套壳工坊的产品质疑都让它赚足了眼球,甚至一度成为了年初的现象级话题。

现如今,随着manus母公司再获7500万美元融资的消息释出,其饱受媒体、用户讨论的服务器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有望因此得到改善,甚至它和我们公测见面的速度也将有望提升。

蝴蝶效应完成新一轮融资

据媒体报道,manus的母公司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近期完成了7500万美元(约合5.5亿元 RMB)的融资事宜,使得自身估值较此前上涨约5倍,接近5亿美元(约合36.4亿元RMB)。

另有信息显示,本轮融资由硅谷知名风投Benchmark领投,其所筹资金将主要用于拓展美国、中东、日本等国际市场,且此前饱受媒体、用户讨论的服务器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有望因此得到改善。

除此以外,由于Benchmark曾投资过Twitter、Instagram、Uber等知名互联网产品,它本次投资manus的行为也被视作了市场、资方对AI智能体和蝴蝶效应本身的看好。

拿下5亿融资后,manus公测能否提上日程?

回望蝴蝶效应的发展史。

我们会发现这家成立于2022年的公司,此前曾把自身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Monica这款游览器插件上。而它第一次被众人所熟知,还是因为在2025年3月发布了manus的演示内容,进而借助全球首个通用AI Agent(智能体)的概念和天价邀请码等事件走入了公众视野。

但在圈内人士眼里,蝴蝶效应便显得没那么小白了。

据媒体报道,2024年11月,蝴蝶效应A轮融资由红杉中国、腾讯领投,真格基金及王慧文跟投。另在2023年底公司估值达到1亿美元时,蝴蝶效应创始人以报价未达到预期为由,拒绝了字节跳动的3000万美元收购邀约。

由此可见,早在manus走到公众视野前,各界投资人、行业大佬就已经嗅到了蝴蝶效应的商业潜力,并愿意用真金白银为其技术、愿景产品而买单。

manus曾陷入套壳争议

老实讲,虽然这一路走来屡获大佬垂青,但无论是manus还是蝴蝶效应本身,它们的成长经历都称不上一帆风顺。像是在发布演示内容后,相关团队就因为邀请码一码难求、网页无中文等一系列事件而被众人质疑为解饿营销+套壳工坊,进而在用户之间引爆了信任舆论炸弹。

举几个例子。

据媒体报道,曾有参与测试的网友发现manus在运行时,其沙盒代码会调用Anthropic的Claude Sonnet模型,并且将已经开源的browser_use代码嵌入其中。

拿下5亿融资后,manus公测能否提上日程?

针对这件事。

manus的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则回应称:我们确实使用了browser_use的开源代码。事实上,我们使用了许多不同的开源技术,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发布视频中特别提到,如果没有开源社区,manus就不会存在。我们将推出一系列致谢和合作。

另在manus走红后,国内的metaGPT 团队、隶属于CAMEL-AI(开源平台)的技术团队也分别在短时间内复刻了前者,并在manus仍处于内测阶段的时候将其发布到了网上。

拿下5亿融资后,manus公测能否提上日程?

据悉,metaGPT仅用时三个小时便推出了Open Manus,并为其赋予了自主游览网页、主动查询信息、主动总结信息等与manus本体相似的功能;CAMEL-AI推出的OWL除复刻了与manus类似的主动执行任务工作概念外,还接入了时下风头正盛的DeepSeek用以优化模型效率,以至于该产品在开发者社区中迅速爆火。

与之相应的。

当有团队能在短时间内复刻出与manus概念相似的产品,且manus官方仍因为服务器负载问题而未向大部分用户开放体验入口的时候,市面上也就出现了针对它的技术质疑。

即,有网友认为蝴蝶效应并没有取得重大技术创新、突破,manus不过是对现有的工具链、大模型产品进行了内容整合,产品本身并不存在所谓的技术壁垒或技术护城河。

口碑判定时刻即将来临

尽管套壳质疑对manus产生了一定的舆论影响,但这些消息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人们对manus和AI Agent的期待。毕竟在互联网上,某样事物真正落幕收场的标志是再也没有人讨论,再也没有人关注,而非话题频现。

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2024年,国内的互联网大佬周鸿祎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如果说2023年是大模型之年,2024年是垂直应用之年,那2025年应该是智能体之年。

在周鸿祎看来,人们很快就会意识到日常工作仅靠大模型这一样工具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它虽然可以推理、思考,但在任务链中却只能完成被动答复这一个环节,主要的任务模块还是需要人去手动执行。

拿下5亿融资后,manus公测能否提上日程?

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点。

大模型不能独自完成任务,而人们、企业未来所需要的恰恰是能自己执行任务的工具。

所以就需要以大模型为核心,打造一套智能体——我更愿意把它称为数字员工。在文章中,周鸿祎如此说道。

回到时下的AI产品市场。

我们会发现虽然目前市面上模型种类繁多,但满足通用AI Agent国产这两个概念的产品,貌似却仅有manus一个。况且无论外界舆论如何,manus相关团队的确拿到了各界资方、投资人的支持,其潜力也由此得到了各方专业团队的认可。

另在技术支持层面。

目前manus已经和阿里通义千问团队正式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相关人士将基于通义千问系列开源模型这一技术底座,来在国产算力平台、国产模型上实现manus的全部功能。

相信随着资金、技术支持的逐步到位,manus也有望快速结束内测进程,将完全体产品带到用户的面前任由体验。届时套壳工坊也罢,行业新星也好,一切有关manus和蝴蝶效应的评价,都将迎来真正的判定时刻。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标签:

ad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