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永辉超市(601933.SH)发布的2024年全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再度将这家中国超市龙头推至舆论焦点。
财报显示,2024年永辉营收675.74亿元,同比下滑14.07%,净亏损14.65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0.26%;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74.79亿元,同比下降19.32%,净利润1.48亿元,同比降幅达79.96%。
这组数据背后,是永辉自2021年以来连续四年亏损的困局,也是其对标胖东来模式、重构供应链、引入战略投资者等系列改革举措的阵痛缩影。
大家好,我是专注即时零售领域研究的刘老实!
改革阵痛的显性化
永辉的财务困境在2024年呈现出"营收利润双降、负债持续攀升"的特征。营收下滑的直接原因是主动关闭232家尾部门店,这一举措导致全年收入减少约14%。而净利润的进一步恶化,则源于毛利率下降至16.09%,以及对长期亏损门店计提2.08亿元资产减值准备。
更值得警惕的是,截至2024年末,永辉资产负债率攀升至89.9%,较上年增加1.3个百分点,流动负债高达391.02亿元,而账上货币资金仅84.37亿元,短期偿债压力凸显。
这种财务压力在2025年第一季度并未缓解。尽管41家"稳态调改店"单月实现1470万元利润,但整体营收仍同比下滑19.32%,净利润降幅近八成。
财报解释称,这主要是由于调改门店占比不足(仅61家)、闭店导致门店数量减少273家,以及商品结构调整带来的短期毛利率波动。
数据显示,2024年永辉生鲜及加工业务营收同比减少12.82%,毛利率下降0.37个百分点,传统优势品类的疲软进一步拖累整体业绩。
战略转型的三大战役
面对行业寒冬,永辉自2024年5月启动"品质零售"战略转型,核心举措包括:
首先是胖东来模式调改,即主要获取流量密码及迎接可持续性挑战。
永辉将胖东来模式视为破局关键,计划在2026年春节前完成300家门店调改。截至2025年4月,已完成61家门店改造,其中41家"稳态调改店"一季度累计盈利7472万元,单店日均利润超6万元。调改措施包括:
对商品结构优化。淘汰75%低效SKU,引入胖东来爆款商品(如番茄汁、红肠),并开发"永辉优选"自有品牌。
进行服务升级。增设免费试吃、放大镜、公平秤等设施,推行"4小时果切折扣"等服务标准。
对员工进行激励。调改门店一线员工薪酬增长50%,并实施"利润共享计划",一季度发放奖金分红2634万元。
然而,调改效果呈现明显的"短期爆发、长期回落"特征。北京石景山喜隆多店开业初期客流激增300%,但三个月后日均客流回落至开业时的60%。消费者反馈显示,调改门店的商品价格普遍上涨10%-15%,部分品类(如水果)性价比下降,导致复购率不足40%。而胖东来模式的成功依赖其区域垄断地位、自持物业和员工高福利,而永辉作为全国性企业,难以复制其"小城高毛利"的运营逻辑。
其次为供应链革命,即从博弈到共生的零供关系重构。
供应链改革是永辉转型的核心抓手。2024年,永辉关闭232家门店的同时,加速推进"裸价直采",取消对供应商的后台收费,与核心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聚焦核心大单品。计划三年孵化100个亿元级单品,首批锁定200家核心供应商,由叶国富亲自筛选。
其次外贸供应链整合。为出口受阻企业开通"15天极速上架"通道,引入300家外贸型供应商,推出"外贸优品专区"。
三是组织架构调整。将全国省区部门整合为5个区域采购中心,标品采购总部迁往广州,实现源头统采。
这些措施已初见成效。2024年永辉自有品牌销售额增长35%,20余款单品年销突破5000万元;供应链周转效率提升35%,存货周转天数缩短至42天。但供应链改革也带来短期阵痛:2024年毛利率下降0.78个百分点,主要因淘汰旧品、引入新品导致的采购成本上升。
第三,是进行组织变革与资本运作。
2024年9月,名创优品以62.7亿元收购永辉29.4%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此次交易不仅带来资金支持,更推动永辉管理层与战略方向的重构:
一是管理层洗牌。原CEO李松峰离职,叶国富出任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推动组织架构从四级缩至三级(总部-大区-门店),并计划全球招募新CEO。
二是进行战略协同。名创优品协助开发自有品牌及家居用品,但明确"永辉不卖名创商品"以保持定位差异化;京东清仓剩余股份彻底退出,标志着永辉从"京东系"转向"名创系"。
三是进行资本运作。2024年通过出售资产回笼资金18.15亿元,2025年计划关闭250-350家低效门店,同时调改200家"胖东来模式"门店,资金缺口需依赖供应链优化与融资缓解。
内忧外患下的突围战
永辉的改革阵痛,折射出中国零售业的深层困境。
一方面,消费环境逐步恶化,如今消费降级与分层并存。
2024年中国零售消费增速放缓至3.1%,食品饮料等必需品类虽保持增长,但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显著提升。
永辉的高端化策略(如调改门店客单价提升20%)与消费降级趋势形成冲突,导致部分价格敏感型客群流失。
此外,线上零售渗透率持续提升,美团、京东等即时零售平台分流线下客流,永辉线上销售占比虽提升至18.7%,但毛利率较线下低5-8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来自竞争对手的多维挤压。
首先是仓储会员店,比如山姆2024年在中国新增12家门店,年销售额突破1200亿元,其"大包装、高性价比"策略直接冲击永辉的家庭客群。
其次是区域零售龙头,比如ST步步高通过"超市+购物中心"双业态组合,在湖南市场实现毛利率22%,高出永辉5个百分点。
第三是社区团购,比如美团优选市占率18.3%,其"次日达"模式分流永辉生鲜客群,尤其是低价蔬菜和日用品。
最后,源于胖东来模式的难复制性。尽管永辉投入超16亿元用于门店调改,但胖东来模式的成功依赖其独特基因:
一是区域垄断。胖东来目前仅在许昌、新乡开店,形成流量闭环,而永辉需在全国市场与多业态竞争。
二是员工激励。胖东来将95%利润分给员工,而永辉调改门店员工薪酬增幅50%已导致人工成本刚性上升。
三是业态协同。胖东来"超市+百货+餐饮"的综合体模式,与永辉单一超市业态存在本质差异。
改革成果释放的关键窗口期
永辉将2025-2026年定义为"改革成果集中释放期",核心目标包括:
首先是门店调改提速。2025年6月底前完成124家调改店,2026年春节前达300家,调改店占比提升至40%。
其次是供应链深度整合。通过"三个聚焦"策略(核心供应商、核心大单品、长期主义),将自有品牌占比从12%提升至40%,孵化10个年销过亿的爆款。
三是数字化与线上突破。线上销售占比目标提升至15%,可新增收入150亿元;"永辉生活"APP会员突破1.2亿,强化即时零售布局。
有机构预测,若2025年毛利率修复至22%以上且负债率下降5个百分点,永辉有望在2026年实现扭亏。但风险依然存在:
一是资金链压力。闭店与调改预计产生20亿元资金缺口,需依赖供应链融资与资本市场支持。
二是人才流失。2024年销售人员减少1.86万人,技术人员缩减38%,核心采购团队稳定性存疑。
三是如消费者信任重建。调改门店的"品质升级"能否转化为长期复购,仍需时间验证。
永辉的改革阵痛,本质上是中国零售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缩影。在消费分级、线上冲击、供应链重构的多重挑战下,传统商超的转型之路注定充满荆棘。
永辉的破局关键,在于能否将胖东来模式的"服务基因"与名创优品的"供应链效率"深度融合,在品质与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
未来12-18个月,随着调改门店进入稳态期、自有品牌放量及供应链协同效应释放,永辉或将迎来业绩拐点。但这场零售业的"诺曼底登陆",最终考验的不仅是战略定力,更是对商业本质的深刻洞察与持续创新能力。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