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在北京亦庄开赛。
据悉,当天的赛道总长度为21.0975公里,其除包含8个右转道、6个左转道外,还含有最大坡度9°的坡道等复杂地形,对众机器人选手而言堪称挑战满满。
冠军头衔究竟花落谁家在介绍比赛排名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下机器人马拉松的综合计时机制。
由于机器人和人类不同,它们每走一步都需电能驱动。所以赛事组也在搭建补给站的同时,推出了相应的罚时规定。
即:倘若参赛机器人不在补给站换电,则将面临罚时处理;倘若参赛战队在比赛中途更换机器人,则将同样面临罚时处理。而这也就意味着,本次比赛的评定方式并非要看谁能率先冲线,而是要看谁的跑步时间+罚时时长最短。
在成绩方面。
天工队的天工Ultra机器人凭2时40分42秒的成绩率先完赛,将冠军头衔收入囊中;紧随其后的则是小顽童队的N2机器人和行者二号队的行者二号。这两款来自松延动力的机器人分别取得了本场比赛的亚军、季军。
互联网公开信息显示,天工机器人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该机构作为国内首家聚焦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应用生态建设的创新中心,曾由优必选、小米机器人、亦庄机器人等角色联合创建。
松延动力则成立于2023年09月15日,致力于研究通用人工智能本体,机器人仿生等概念的它,已完成连续两轮过亿元A轮及A+轮融资。
至于在春晚上凭秧歌表演破圈的宇树科技,其出品的G1机器人则因为在赛场上意外摔倒,只拿到了最佳人气奖这一个奖项。
值得一提的是,宇树在赛后也发表了一份声明。
大意是宇树最近把精力都放在了人形机器人格斗直播上,所以本次半马并非宇树官方下场竞技,而是客户购买机器人后的个人选择。而且机器人的最终表现结果,也会因为操作人员的不同、开发情况的不同出现差异,还请大家不要因为这次比赛产生误会。
本届比赛为何掀起讨论风暴老实讲,作为全球第一届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大部分人都认为本次比赛的象征意义、技术驱动意义,要大于各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何。
让我们站在国内外视角举几个例子。
路透社的报道表示:20支人形机器人战队与人类跑者一起参加半程马拉松,这是人形机器人首次与人类在半程马拉松赛道上展开竞赛。赛场上,有的机器人穿着跑鞋,有的则戴着拳击手套,还有还佩戴红色的发带,上面写着必胜。以至于有现场观众表示自己正在亲眼见证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进化。
印度时报同样表示:人类和机器人比赛这件事,曾经是只能在科幻片里看到的情景。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这一愿景也在北京迈出了真正的一步。
至于国内的科技大佬。
周鸿祎在看过相关比赛信息后,也在自己的社媒上发布了一条视频。他表示:其实机器人技术要比自动驾驶这块硬骨头更难啃。因为自动驾驶的工作相对而言比较单纯,但人形机器人在家做养老、搞家政的要求太复杂。更何况机器人现在没有数据,像是自动驾驶,大家每天踩油门、踩刹车的动作都在贡献数据;而机器人因为没有人用,数据就会比较缺乏。
最重要的一点是。
过去的人形机器人多数会在室内环境进行测试,这次比赛迎接它们的不仅有地形挑战,还有天气、通讯信号干扰、人机交互等多个场景的考验。所以说,本届比赛意义所在并非是选出最能跑的机器人而是给各厂商的产品提供了一个公开竞技的场合,用以推进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
跑起来的不仅仅是机器人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表示:人形机器人作为科学技术的集大成者,马拉松是对其行走、奔跑、全身协同、具身智能等能力的最佳检验场景之一,也是对其可靠性、耐用性的一次综合测试。
这也就意味着。
对业内人士而言,比起赛事名次他们更关注各选手的感知能力、耗能情况、结构/零件耐久性等概念,进而以此迭代出性能更加优异的产品,帮助自家企业取得相关赛道的话语权。
《2025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曾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其市场规模也将高达63.39亿元。
在这片几近摆在眼前的蓝海市场面前,天工、宇树、松延动力等国内品牌,也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特斯拉Optimus、波士顿动力等海外品牌完成从隔海相望到短兵相接的竞争趋势转变。
看着那些在赛场上稍显蹒跚的机器跑者们,我们也不由得想起1895年的巴黎。
彼时人们刚刚举办了第一届汽油车公路赛,Paul Koechlin用时48小时45分钟,成功在巴黎-波尔多的道路上跑完了1178公里的赛程,成为了赛事冠军。至此,人类借助内燃机引擎逐步掌握了赫尔墨斯的神力,实现了日行千里的愿望。
将视角移回到今天,在刚刚结束的人形机器人半马赛上,各位观众又何尝不是亲眼见证了一位婴儿的学步?相信随着技术的进化、产品的迭代,我们很快就能见到它奔跑起来的样子。
正如1895年那辆嘶吼的汽车一样,虽然笨拙,但潜力尽显。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