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情报网

从《张艺谋的2008》看优秀负责人的3项修炼

蓝海情报网 397

从《张艺谋的2008》看优秀负责人的3项修炼

春节期间,抽空看了一直准备看的《张艺谋的2008》这部纪录片。

想看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想看看这个中国第一项目经理是如何挑战各种不可能的,想从中收获些启发。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从2004雅典奥运8分钟结束后的一片骂声,再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结束,4年筹备的整个历程。除了质疑、否定、未知、以及各种问题之外,你还会看到张艺谋的坚持、放弃、以及妥协,也会看到他们的认真、冲突与协作。

作为成名已久的大导演,即便把一些片子拍烂了,大不了再重开一局,依旧可以获得鲜花和掌声。

但奥运会不是:成了,载入史册。败了,钉上耻辱柱。

不敢想象在那种情况下,需要顶着多大的压力,才能完成这个让全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的开幕式。

你一生可以拍很多电影,但你一生只有一次奥运会。这是张艺谋在采访中提到的一句话。

这部纪录片,强烈推荐给你。

受制于我的写作水平,这篇文章我并不打算写成影评的样子,而是聊聊我从中受到的启发,也会在部分内容上结合自己经历加入一些思考。

01  扛得住压力:妥协不易,坚持更难

在开幕式的筹备过程中,张艺谋做了非常多的妥协:以四大发明作为主线来贯穿始终的创意、凤羽归巢的点火仪式,以火药的燃烧来画一幅反战世界名画......

面对这些妥协,张艺谋的态度永远都是,戴着镣铐跳舞,还要跳的牛,他说:谁坐在这个位子上都要妥协,而且每天都要妥协,我是非常知道辩证关系的,你必须在妥协中求生存。

只有亲手负责一个重大项目,你才明白其中的挣扎,每做一项决策,都包含着无奈和心酸。

在整个筹备过程中,我看到了张艺谋的诸多坚持:

张艺谋第一个坚持,就是在开幕式上对于纸的运用。

尽管遭到团队的反对,以及受到面积、材质和呈现方式的制约,但他还是笃定坚持。直到最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艺术概念完美呈现时,大家才明白这样的坚持很值得。

张艺谋的第二个坚持,是关于击缶而歌的创作历程。

在开场的第一个节目中,很多人的建议是用鼓,张艺谋极力反对坚决不用,甚至为了坚持自己的想法,还把自己二十多年前拍摄的广告拿来自嘲。在这个片段里,我看到的并不是张艺谋一味地求新,而是为了向全世界展示更多面的中国。

张艺谋的第三个坚持,是活字印刷结合灯光明暗的开场倒计时。

陈丹青认为要同时协调6000个人完成这个表演,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甚至跟张艺谋放话说,你要真的能做出来,我地上爬给你看。最终,还是实现了,效果震撼。

在2015年的时候,我负责一个全国大学生社团leader的培训项目,当时我结合双创热潮做了一些大胆的设计:

1)通过众筹任务的方式进行淘汰,选出最终有资格在现场角逐获得资金支持的项目。(这些项目多数不是idea状态,而是实实在在进行中的,所以他们参与的目的很明确,拿到资金支持)

2)进入角逐后的项目,每组人数固定,每个人有初始虚拟金额,用来给自己团队的项目或者其他团队的项目做投票。

3)中间插入一个强制交换队员的环节(创业团队中总要有人主动或者被迫离开)

在这些设计里,参与的学生有2种身份,一个是作为投资人的身份,一个相当于是创始团队成员的身份。

在这种视角切换下就会有几种情况出现:

1)你信任你的团队,同时也看好你们的项目,那么你会留在团队里,同时也会把最高的金额投向他们。

2)你信任你的团队,但理性判断告诉你,其他的项目其实更好,所以你将最高的金额投给他们。

3)你既不信任你的团队,但碍于面子投了一些金额,但有机会你会跳槽。

4)你信任你的团队,理性告诉你其他项目团队更好,但你仍然将最高的金额投给自己团队。

理性与感性、信任和不信任交织,这对人性有比较大的考验,所以当我提出这个方案时,受到了很大的争议。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坚持,因为真实的社会环境确实是这么复杂的。

我始终认为我们并不是要其乐融融过家家似的搞一场培训,而是借着这样的机会培养出真正能胜任leader的人,让他们强大到足够撑起自己的项目。

在这个培训结束后,很多同学都表示恨死我了,但回过头来看收获确实很大,在他们回校开展项目后,确实跑出了一些喜人的成绩。

02  管得了细节: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细节要不要管?不管是不行的。

纪录片里的张艺谋,他面临的是:创意能不能过,技术能不能解决,人员要不要协调、后勤跟不跟得上、预算够不够、排练顺不顺......除了这些,和供应商谈判,演员的吃饭、洗澡、保暖、状态等。

没有一件事是不需要管的,倒计时的秒针每走过一下,都是在向他极限施压。这压力大到不敢想象,隔着屏幕看我都紧张到冒汗。

印象最深的就是张艺谋提到了谢晋导演的一句话:他说拍电影就是掬一捧水,哪不准就漏一滴,漏着漏着就漏光了,他的意思,你在各个环节的要求,都不要让它漏。

你一定听过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句话。

我曾经也十分笃信这句话,直到我在一次的大型活动筹备中差点翻了车。

当时是在准备一个千人大会,我作为负责人,需要把控所有细节。但我把一部分物料的责任分给了其中一位同事,让他来负责。

我心想的是:对方是个成熟的职场人,一定会给我做过程汇报,结果当我去问的时候,发现他采购的物料和我要求的不一样。所幸有另一个同事,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否则就成了事故现场。

这场活动的差点翻车,让我深刻认识到:

作为负责人即便授权了,也绝不能等到最后一刻再去确认,「确认」这个动作不是做一次的行为,而是一个持续的动作,只有在最后拿到结果时才能停止。

主线清晰,细节不溃,才能达成最终的目标,你才是那个最后兜底的人。所有团队的成员最后都是要来问你,你不能一问三不知,能对结果负责的才是负责人。

03  接得住情绪:负责人是定海神针

整个纪录片看下来,我们很少见到张艺谋表现出慌乱担忧,更多的是慷慨激昂、眉飞色舞的样子,他总是情绪稳定,冷静面对一切。

事实上对导演来讲,最难受的恐怕就是那份无助,因为他既不能开了别人,也不知道这个事情到底谁负责。可是真正对他负责的人,却少之又少。

负责太极的编导从一开始的激动万分,到最后已经被改到几近崩溃。

负责击缶而歌的编导也被折磨到写了辞职信。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是皮影戏迫不得已的取消。这段表演,是一千多名演员花了一年多辛苦排练,每两个人把两百多斤的道具背在身上,还要往下拉拽,后背全割烂了。

当我看到皮影编导张卫东,找到张艺谋苦苦哀求,我就有点绷不住了。

我拿那塑料纸,拿那胶布,我给他全部包得好好的,我保证不会支离破碎,我让战士自己画,我张卫东自己掏钱买彩色,用不着你奥运会掏一分钱,我肯定保证能把它做好,就没有一点可能吗?

张艺谋心情也很沉重,在事后的采访中说道:我都不想和他们多说,不是我不耐烦,是我不敢往下说,我装作很忙的样子,我不敢面对。

谁都可以逃,唯独他不能。

作为负责人就犹如定海神针一样,不仅不能轻易发泄情绪,还要能接住团队的情绪,不能慌,更不能乱。

这让我联想到某次大型项目进行时,作为负责人的我带着大家做团队复盘的经历,原本应该是客观冷静的复盘,最后演变成了互相指责。

就是因为在执行过程中积累了诸多的不满,不管是对我的,还是对其他成员的。虽然我也有情绪,但我也必须压着,然后一点点去消解大家的情绪,最后才完成复盘。

如果让我代入张艺谋的视角,我肯定无法承受这么大的情绪压力。作为负责人的确要修炼自己强大的心脏。

一个优秀的负责人要扛得住压力、管得了细节、接得住情绪,是我从这部纪录片受到的启发。还有更多感受,以我匮乏的文字无法一一形容,但对这部片子,我强烈推荐大家抽空的时候看一看。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标签:

ad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