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毛选,你的人生之路会豁然开朗,因为你会明白,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只有三件事:
1、心之力
2、思之力
3、行之力
毛主席分析思考问题的方式,总是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看问题。
在根子锲入,从大处着眼,向大本大源处探讨,总是以整体、全局、动态、连接的系统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
总是能高度客观、抓住本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提纲挈领、纲举目张、高屋建瓴、大气磅礴,让人拨开迷雾见真章,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1 心之力如何做到不怕任何事。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事物都是在曲折之中发展。
因为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一生是有快乐,就有痛苦;有成功,就有失败;有顺境,就有逆境;有坦途,就有坎坷;有高峰,就有低谷;有欢笑,就有泪水。
所以能让你过好这一生的,不是一路坦途,而是强大的内心。
甚至你要过好这一生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试图容易地过好这一生。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碰到至暗时刻,主席在中央苏区挨整的两三年,是毛泽东事业上遭受的最大挫折,对此,他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1960年12月25日,毛泽东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我就受过压,得过三次大的处分,‘被开除过党籍’,撤销过军职,不让我指挥军队,不让我参加党的领导工作。我就在一个房子里,两三年一个鬼也不上门那时候,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我的任务是吃饭、睡觉和拉屎,还好,我的脑袋没有被砍掉。
陈毅说:毛主席是一个受过侮辱、冤枉和虐待的人……他被撤过职,受过党内审查,被宣布为机会主义者,蒙受耻辱,被送往后方休养。没有人去看望他,因为谁也不敢接近他。
教员在之后的著作中,告诉我们克服逆境的心力之法。
我们必须准备走大路、小路、直路和弯路。走过白天是黑夜路,走过黑夜是白天路,走过天涯还有路!走上坡路、下坡路、岔路和斜路,还要准备走绝路,走完绝路,我们再赶路!我们必须准备走绝路,走完绝路,再赶路!——毛泽东1935长征《行军告示》
打败仗我们不怕,不打败仗我们就不知道仗应该是如何打法。——《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326页
有些经验是从痛苦中得来的。这些痛苦教育了我们。我们不要对于这些痛苦生气。相反,我们要感谢这些痛苦。因为它使我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努力去避免那些痛苦。果然,我们经避免了那些痛苦,是不是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630页
总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必然经过长期的斗争与曲折的斗争。短期的与直线的胜利是没有的。——《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216页
毛铁炼成钢,是要经过无数次的敲打的。——《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393页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走弯路,就是S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第181页
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95页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101页
毛主席是从辩证法的高度来看待事物发展,任何事物发展都有矛盾的有利因素,也有矛盾的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都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所以事物的发展体现出曲折中前进的基本属性,辩证法存在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这一规律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每个矛盾都有其独特性。
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空间排列的变化,而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质变,从而产生新的性质和阶段。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否定中包含着肯定,通过否定旧事物,产生新事物,实现事物的进步。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两次否定,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完成的。
读过毛选,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转变思维,就会发现:人生的所有难题都是暂时的。
2 思之力本质就是事物底层的规律。
本质就是表象背后的真相。
抓住本质就是抓住事物最底层的根本规律。
《矛盾论》告诉我们,事物是由矛盾推动发展的,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事物发展的过程。
从矛盾论的思维来解读,规律就是矛盾本身,根本规律就是主要矛盾。
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个问题,彻底想明白了,就解决了一半。
一件事情能想透是最难的,彻底想明白一个事情,其实就是抓住了这件事的本质,搞清楚了这件事背后的底层规律。
没抓住规律就是没想明白,想明白了,就对这个事有了正确的认知,而认知是策略、计划、行动的元推动力。
思考的任务就是直击本质。
任何事物的成功都是两次创造而成的,即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智力上进行第一次创造,然后付诸实践,体系上进行第二次创造。
想得到,才能做得到。 想得透,才能做得透,这也是以终为始价值观的源头。
那么,如何通过思维地加工抓住本质呢?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就是抓住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矛盾论》提到从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来分辨主次矛盾,而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就是事物的本质。
3 行之力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智力上完成第一次创造之后,然后付诸实践,实践中进行第二次创造。
这就需要强有力的行动!
1、强有力的行动需要找到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及方法
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形象地说明了行动方法和具体措施的重要性,强调只有明确了目标并找到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才能将想法变为实际行动,达成目标。
2、强有力的行动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
《实践论》告诉我们,唯有实践,才能解决一个个难题,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3、强有力的行动需要指挥官的主观能动性
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毛泽东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人可以通过主动行动改变现实,例如在《论持久战》中,他提出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物质条件,更取决于人的自觉的能动性。
毛主席还说过:战争的客观力量因素固然重要,但人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主观指导正确,弱军可以战胜强军。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行动,是有规律可认识的;战争的规律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我们既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更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和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
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企业战争,意思就是:商战中的客观力量因素固然重要,但人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主观指导正确,小公司能够胜过大公司。商业竞争的规律是可认知的,我们要研究行业的规律,更要研究竞争的规律,也要研究品牌的规律,还要研究特定企业在特定行业在特定竞争环境中的规律,并以品牌资产的形式积累下来。同样把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提炼出来就是:商业竞争是有规律的,可认知的。
4、强有力的行动需要把任何事物都看作一个过程以及若干阶段的集合
抗日战争的变量是什么呢?读完《论持久战》你就会看到:
敌人以少兵临大国,敌人人力、物力、财力不足的弱点会日益暴露,将使日本的战争供应日益陷入严重困境;苏联的存在及其他国际变化,也是一个变量。
在力量的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相反。进而《论持久战》评估中日战争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接下来,针对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策略。
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步步有章法。
如此,谋篇布局、步步为营。
华为任正非也说过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
5、强有力的行动需要次序、节奏与兵力的完美配合
(1)次序
先打弱敌,后打强敌。
毛泽东十分强调避实就虚,先打弱敌,等条件成熟之后再打强敌。这一军事谋略贯穿其带兵打仗始终,如 1934 年 12 月中央红军通道会议时,毛泽东主张西进贵州,攻打力量薄弱的黔军,甩开敌人包围圈,让部队赢得喘息机会。
歼灭有生力量优先。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首要目的,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如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主动放弃延安,毛泽东强调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最终实现了用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2)节奏
诱敌深入,等待待机。
面对敌人的进攻,常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让敌人进入我方预设的战场和节奏。如 1930 年 10 月蒋介石调集 10 余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 围剿,毛泽东提出 诱敌深入 的作战方针,红军主力向根据地中部撤退,寻机歼灭敌人,最终取得龙冈之战等胜利,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一次 围剿。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高度重视在运动中摆脱被动、消灭敌人,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和战场实际情况,灵活决定作战行动,不与敌人死打硬拼,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寻找战机。
战略上持久,战术上速决。
在战略层面,面对强大的敌人,主张进行持久战,逐步消耗敌人的力量;但在具体的战役和战斗中,则强调速决,以集中优势兵力,迅速歼灭敌人,避免陷入长期消耗的不利局面。
(3)兵力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
这是毛泽东重要的军事思想之一。在战役和战斗的部署方面要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至少也要三倍于敌的兵力,选择敌人薄弱或孤立的部分,在运动中予以各个歼灭。
主力与地方武装配合。
强调主力部队与地方兵团、游击队和民兵的积极活动相配合,形成整体的作战力量。地方武装在打敌一团一营一连的时候,也适用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共同完成作战任务,扩大作战效果。
灵活使用兵力。
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战场形势和敌我态势等,灵活地调整和使用兵力,该集中时集中,该分散时分散,以达到最佳的作战效果。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主,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辅;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应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
6、最后,强有力的行动需要既抓又紧
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毛主席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强调,对看准的事情,一旦下决心要抓,就抓得很紧很紧,一抓到底,从不虎头蛇尾,从不走过场,这体现了要切实将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并且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持续的执行力,不能半途而废。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