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情报网

新零售弄潮十年,阿里决定先上岸了

蓝海情报网 248

新零售弄潮十年,阿里决定先上岸了

旧历换新历,商超零售市场有人欢喜有人愁。

2025年1月1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高调宣布集团去年整体销售近170亿元,利润超过8亿元。就在同一天,停牌三个月的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终究没逃脱被卖身的命运,被阿里巴巴作价131亿港元清仓。

元旦当天上演的这一幕,亦是2024年中国零售业冰火两重天的缩影:一面是以大润发、永辉超市、步步高为代表的传统连锁商超节节败退,一面是以胖东来、山姆、奥乐齐为新风向的商超个例逆势增长。

而在2025年刚刚开启之际,曾凭借着新零售概念掀起零售业变革波澜近十年的弄潮儿阿里却率先上岸了。新零售真的走向完结了吗?商超零售市场又将迎来怎样的风向?

01 上岸的决心

1月1日晚,摆上货架已久的高鑫零售终于被贴上售卖标签,迎来它的新买家——阿里巴巴集团子公司及New Retail与德弘资本达成交易,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折合人民币 123.34 亿元)的价格出售了所持高鑫零售(大润发母公司)的全部股权,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的78.7%。

这意味着并入阿里系7年的高鑫零售正式与老东家分道扬镳。公告发布后,高鑫零售股价暴跌,1月2日股价当日下跌20.16%,3日再跌8.59%,截至1月17日,报收1.75港元。遥比其2020巅峰时期的超过1000亿港元市值,如今已缩水超八成跌至167亿港元,令人唏嘘不已。

回想7年前,入主高鑫零售曾被视为阿里在新零售布局上踏出的重要一步。

彼时,新零售概念随着盒马的诞生席卷零售业市场。此后两年间,阿里密集入手三江购物、银泰百货、联华、新华都等线下零售企业,并提出深入社区的天猫小店计划,一展其新零售蓝图。高鑫零售和阿里的联姻更是将这阵风吹到顶点。

如今看来,阿里与高鑫零售的切割,亦是前者在零售业的一场大撤退。这或是阿里巴巴在新零售蓝图交过最贵的一笔学费,以2017年的收购价224亿港元,加上2020年280亿港元的增资投入,前后超过500亿港元。据阿里公告,如果根据会计准则,公告亏损131.77亿。

但如果算上阿里在该业务中的技术和资源注入成本的话显然不止。从高鑫零售被收购以来的业绩数据来看,呈现出先扬后抑,亏多盈少之势。2024财年营收725.67亿元,同比下降13.3%,净亏损16.05亿元。直到2025财年中期刚实现扭亏为盈,报告期内营收347.08亿元,税后溢利(净利润)1.86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阿里此时出售高鑫零售或是在其扭亏为盈时能尽可能卖个好价。阿里也给出了高鑫零售的出售事项是将核心资产变现的良机的回应,并称未来阿里将持续聚焦核心业务,提升股东回报。

去年以来,阿里从零售业上岸的决心越发明显。就在高鑫零售清仓公告发布的不久前,阿里刚刚宣布将所持全部银泰股权以约74亿元甩卖给雅戈尔集团和银泰管理团队成员组成的买方财团。

一个月内两笔出售,阿里预计亏损约225亿元,也被市场看做是阿里在非核心资产上的两次割肉。事实上,从2023年起,阿里正式从扩张进入收缩状态,启动组织架构调整,将核心业务聚焦到电商和云计算,加快对非核心业务的退出动作,以尽快实现资产价值。

02‍ 新零售的完结

 

如今,阿里最重要的三个新零售资产:盒马、银泰、大润发,只剩下自负盈亏的盒马一根独苗。作为曾经新零售的扛旗者,盒马一度见证和经历了阿里新零售梦的兴衰与坎坷。

2016年,马云在阿里云栖大会上提出新零售概念,随后引发了一场零售业混战的渠道变革风潮——以永辉为代表的传统零售企业试图探索新物种,阿里、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则要改造零售业。

历史证明,在资本裹挟下,新物种的野蛮生长期往往会掩盖诸多问题,市场在一波高速增长后,这些问题就会变成暗藏的雷点。

2018-2019年期间,百联RISO、新华都海物会、联华超市鲸选未来店等新零售概念店相继折戟沉沙。原本就备受争议的新零售概念,不得不被市场重新审视,自此之后,盈利成了留存者的第一要义。

但回过头来看,如果以盈利作为新零售成败与否的标准,那么能交出合格答卷的企业寥寥无几。

如京东和腾讯都一度有投资的永辉超市,两大互联网巨头怀抱之下,2020年营收一度接近千亿元,但随即的2021-2023年间,永辉超市营收直降到786亿,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累计亏损超80亿。

又如当年背靠阿里的盒马,曾定下2000家门店的目标,在过去八年里进行了超过10种业态结合的尝试。但长期亏损下,盒马最终也没逃过沦为弃子的命运,2022年以来几经传出闭店、裁员的传闻。

诚然,这当中必然受到了疫情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侧面印证了,零售业变革的本质,并非只是渠道之争。

宏观环境下行的趋势下,平台减轻包袱、聚焦主业的战略调整是顺势而为。如京东也对线下实体零售业务出现了态度上的转变——旗下的永辉超市股份被不断减持,最终转卖给了名创优品旗下的骏才国际。

当曾经掀起新零售热潮的平台开始上岸,是否意味着新零售就此走向了完结?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回顾新零售的发展历程,并非只剩资产处置的一地鸡毛:传统零售业踏出转型这一步,打通线上渠道,顺应了发展潮流;平台虽然以投资收益看是做赔本生意,却开辟出一条新的流量获取之路。

新零售已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03‍ 新零售的使命‍‍‍‍‍

 

去年以来,盒马一直在强调盈利了这件事。

12月31日,盒马CEO严筱磊发布全员内部信,称过去一年,盒马在连续9个月整体盈利的基础上实现了双位数增长,顾客数增长超过50%,开出72家鲜生门店,平均每5天一家新店。

阿里清仓高鑫和银泰后,一个问题呼之欲出:盒马会不会也被卖掉?事实上,这个问题早在两年前盒马从阿里独立出来自负盈亏那一刻就已笼罩在其头上。

据晚点LatePost报道,去年3月走马上任的CEO严筱磊在内部至少说过4次盒马不会被卖,还为盒马定下了3年后年GMV 1000亿元的目标。

严筱磊上任后,盒马主动求变,在回归用户价值、聚焦发展方向、推进组织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探索。在经营意识上,则一改往常的高调,注重减亏和务实,对财务考核更加严格。这也使得盒马在跌宕不平的2024年仍能交出一份不错的答卷。

盒马前CEO侯毅曾这样总结中国零售的核心问题,从2000年开始到今天的25年来,都是讲电商、讲流量、讲数字化,但没有一个企业实际上是把商品的本质做好的。这是我说的,中国传统零售业这25年来被电商带进坑里了,忘了零售的本质。

当平台逐步从零售业撤离,新零售的故事并没有结束,零售业开始回归零售的本质,结合数字化改革的经验教训,正涌现出一个新的零售周期。这其中既有盒马放弃多元业态、回归用户价值的反思,也有永辉超市、步步高学胖东来调改的纠错。

以永辉超市为例,全国门店总数超过800家,无论从体量、供应链和规模上来看,跟拜师的胖东来完全不是一个级别。但从去年5月起接受调改后,永辉超市的10家自主调改门店在客流量和业绩上均出现较大幅度的改善。

而在新的零售周期里,势必更加考验零售企业对于商品力、供应链以及用户体验的把控。从业态上来看,自有品牌已是各大商超打造差异化商品力的杀手锏之一,也倒逼企业从传统的货架零售商到制造开放型零售商的角色转变。

另一方面,前置仓和即时零售已是全渠道布局的必争之地。如山姆的大店+前置仓布局已经非常成功,有数据显示,目前山姆 极速达订单量占山姆电商订单量近70%,成为山姆增量的一大动力。

最后从发展态势上来看,山姆、Costco等零售仓储店巨头在华的业务正在快速扩张,这也意味着其在供应链方面与本土零售巨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标签:

ad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