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有话硕
也许你还未体验,也许你正在经历,也许你早已释怀。但无论怎样,因年龄而带给我们的职场困扰,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01、职场的35岁现象对不起,我们只招35岁以下的员工。听到这样的拒绝,是不是感觉很刺耳?可现实就是如此无奈。不知道从何时起,年龄增长和职业竞争力被人为地赋予了货币与商品的关系。如果职业竞争力是一件商品,那么伴随着严重的职场内卷,它的价格也被推向虚高。而与此同时,年龄增长却犹如贬值的货币,羸弱的购买力支撑不起打工人持续就业的基本需求。
更为残酷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35岁现象或许都无法消除。数据统计显示,早在几年前,Z世代就已经占据全球劳动力24%的比重。办公室中出现越来越多年轻鲜活的面孔,是一个无法阻挡的趋势。
02、选择职场逆生长有人可能要反驳了,如果按照你的逻辑,35岁现象是客观存在并且无法消除的,那是不是直接告诉35岁以上的职场人,接受现实,直接躺平就好了?答案不是这样的。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被称为中国最帅老头王德顺的经历吧:
01、24岁当话剧演员
02、44岁开始学英语
03、49岁创造了造型哑剧,成为一名老北漂
04、50岁进了健身房,开始健身
05、57岁再次走上舞台,创造世界唯一的艺术形式-活雕塑
06、64岁踏入影视圈,并参演超过30部作品
07、70岁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腹肌
08、79岁走上了T台
如果从14岁打工赚钱开始算起,他的职场生涯已有70余年,但精彩依然在延续。不只如此,从妇产科医生,到企业高管,再到著名作家,冯唐用他的经历再一次告诉我们:你敢试,世界就敢回答。
陈春花老师曾在她的文章《如何安度职场中年危机?》中,分享过一个小故事:在一次和年轻人聊天时,90后的人说:我们已经在疯狂地老去,陈老师,你们该怎么办? 陈老师回答说:我们只能认真地逆生长。是的,我们无法阻止生理上的老去,但却可以选择活成职场的小鲜肉。只有不断尝试,才能在不同的年龄段,找到最适合你的事情。
03、年龄不是问题,缺乏危机感才更为致命为什么有的人迈不过职场35岁的槛,而有的人却能把职业生涯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你是否始终保持危机感,进而能够通过自我更替实现职场逆生长。
危机感,是指你对将要发生的问题或困难能够提前预见,并由此产生一种紧迫意识。那么,当出现什么样的征兆时,说明我们已经陷入危机状态中?通常来说,有三个典型的表象:
表象一、自我怀疑:这件事情对我的意义是什么?现有的工作还能让我继续产生价值感么?我为什么还要坚持?有时候,自我反思和自我怀疑仅一步之遥,当你把所有的自我价值感都建立在他人的认可和评价上时,这些问题大概率会让你产生持续的自我否定,进而体验到价值感丧失的痛苦。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大卫·史纳屈把这一过程称为镜像自我价值感知,意味着你如同处于婴幼儿阶段,需要通过父母的行为来获悉自己是否受到欢迎。
表象二、失去动力:A在一家不大不小的制造型企业工作,并且担任一个部门的小负责人。大家都开玩笑称他为人生赢家,在一众朋友中间,早早实现了五子登科:票子、房子、车子、妻子和儿子。尽管比上不足,但绝对比下有余。不过这也让他觉得工作和生活都没有了太大的追求目标。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已经摸到了个人的边界,感觉再往下也不会有太多的变化空间,以至于失去了应有的激情和折腾的动力。
表象三、迷茫受挫:有种人很勤奋,可无论怎样拼尽全力,却依然踩不准自己的职场步点。一直在不断努力、不断受挫、不断迷茫的怪圈中循环。漫画顽童蔡志忠曾说:努力是没有用的。如果说努力努力就会成功,那不是所有人都走上巅峰了吗?他的言外之意是,你没有克服难点,再怎么努力都是原地跳。只有当你克服难点,才能实现突破。
04、是什么引发了我们的职场危机通常,我们习惯于从外部找原因。你看:经济增长放缓了、行业大环境不好、公司发生了大的变革、新人一茬接一茬地更替,等等。的确,它们是引发35岁现象的部分原因,但不幸的是,恰恰是我们自己亲手编织了危机陷阱。
危机一、自我认知不足:自我认知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是你如何认知你自己,人类哲学史上最著名的三问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如果转译成职场语境,则需要我们问问自己:我的职业诉求是什么?我可以从哪里起步再出发?我期待实现的职业状态是什么?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生在各个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职业诉求、起点和终局。第二个是你如何认知你与外界的关系。你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期望为他人创造的价值是什么?包括你所服务的企业,以及所有与你在职场中产生利益交织的相关人。如果我们没有建立这两方面的清晰认知,就会陷入自我怀疑中,觉得失去自我价值和对他人的价值。
导致自我认知不足的原因有三个:其一、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生成长》一书中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如果我们抱守 固定性思维,将会陷入思想的自我固化,冻结重新认知自我并持续学习的可能性。其二、我们误解了成功和个人投入的逻辑,认为只要肯干就一定能实现目标,但却忽略了留给自己足够的思考时间。其三、我们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来建立自我认知,尤其是如何获取外界对自己的客观反馈。
危机二、享受安逸:企业不是我们享受安逸的场所。如果我们对这一点没有足够的认知和警醒,那么就摆脱不了工作数年,被辞几分钟的命运。从2017年某企业花费数百万辞退员工;再到2019年某企业花费数亿元辞退员工,给出的理由无一不是他们太安逸了。可见,作为职场人,我们并没有安逸的本钱。即便你身居高位,也有可能被迫出局。
享受安逸的本质是什么?是我们习惯于待在舒适圈。企业也有舒适圈,但竞争和内卷迫使企业不得不克服恐惧感,发现新的增长点,或者新的竞争优势,建立第二曲线,才能确保持续生存和发展。如果个人无法做到与企业的舒适圈同频共振,最终必然会被淘汰。
危机三、晚熟:陈丹青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经说到:我们的成功都不是靠业务之外的人际关系做到的。可是今天太重要了,几乎是决定性的。我们能够读懂这段话的真正含义么?人际关系未必是一切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但它是社会运行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对它们一无所知,或者后知后觉,那么晚熟的你一定会比别人走过更多的职场弯路。
晚熟,或许与你的原生家庭有关。如果在你重要的成长时刻,能够得到父母的指引,那么你将更容易克服难点,突破原地跳的无效努力。晚熟,也或许与你的个人经历有关,如果你能有幸得遇高人的点拨,那么你将比同龄人更深刻的领悟所谓的社会运行规则。当然,相比自我认知和享受安逸,它是引发职场危机最为隐秘的内在因素。
05、如何跨越职场危机的陷阱凡事对症下药,针对上述三个原因:自我认知不足、享受安逸、晚熟,我们给大家可以参考的应对之策。
对策一、时常自省:自省的本质是你与自我建立对话的过程。你可以提出一系列不设限的问题,并努力寻找答案,例如:我是否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我准备好为自己的成长付出必要的代价了么?我能够开放地接纳来自外界的反馈么?我如何建立自己的优势?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适时自省。再回看冯唐的经历,他说当初发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自省。这个过程可能会让你很痛苦,因为它往往伴生着自我批判、自我变革,甚至你不得不选择推倒一切重来。尽管击败自己异常艰辛,但击败自己也会让你获取巨大的成功。
对策二、寻找第二职业曲线:变是唯一的不变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显著的特征。既然变是潮流,那么作为个人,你想在其中独善其身,保持安稳,似乎不太可能。正如企业需要建立第二曲线,个人也应当寻找第二职业曲线。工作之余拍拍视频、开开网店这只能算是副业,真正的第二职业曲线,是你能够不断进入新的领域,发现新的机会,并把它做成你下一个阶段的主业。正如王德顺、冯唐等等,他们总能主动转型,成功开启下一段职业征程。
而如何寻找并建立自己的第二职业曲线,则取决于你能否时常自省,并对诸如:我的职业诉求是什么?我可以从哪里起步再出发?我期待实现的职业状态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能够得到笃定的答案。
对策三、与野心为伍: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与谁为伍。高盛集团CEO劳尔德·贝兰克梵在一次演讲中曾有过这样一段分享,大意如此:我们要成为有野心的人,它是我们内心的声音,告诉我们应该努力去超越人生的处境或者是限制;我们更应该与具有野心的人为伍,让自己置身于可以被他人推动成长的环境中。
假如我们决定不了自己的原生家庭,那就不妨丰富自己的经历,主动寻找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以及能够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环境,或许可以少经历一些不必要的挫折。
06、结语20岁有20岁的青春,30岁有30岁的成熟,40岁也有40岁的睿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别具风景。只要我们保持足够的危机感,年龄从来无法打败我们。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