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有一件事对制造业的震动很大。
比亚迪、上汽大通等车企给供应商发函要求降价10%。不仅如此,《财经》根据16家上市中国车企财报估算,当前车企的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周转天数平均是182天,接近国际车企账期的两倍。这个天数还在拉长,2024年前九个月普遍比2023年长了一个月。
这些供应商,如果不按下游主机厂的要求做,工人工资照发,现金流压力巨大;如果按要求做,尽管现金流可以转起来,但也是持续失血亏损。这样熬下去,早晚把自己熬死。
汽车产业的这一幕,是2024年很多toB制造业公司惨淡经营的缩影。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么卷死,要么饿死。
可预见的是,对制造业toB公司来说,2025将是更糟糕的年份。
特朗普上台,中美贸易又增添变数。这有历史案例可参考:2019年5月13日,格兰仕发布降价通知函,通知函要求其供应商的供应价格在现行最新价格的基础上,全部下调20%。主要原因是5月10日美国对中国出口家电产品增加了25%的关税。
出口受阻的话,就看内需能不能顶上来。但是,现在是这样的局面:
掌握流量或者订单的巨头,逼迫上游企业内卷,工厂的利润都卷没了。据我了解很多toB公司的毛利在10%-15%区间,甚至有的工业品B2B公司毛利只有8%。
大环境如此,制造业里的toB公司如何自救?
先把这些公司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天生的toB公司,例如车载雷达、电子线路板、石材、医疗器械等,都只能或者主要卖给B端客户,且CEO本人的基因、团队的能力都侧重在toB;另一类是化妆品、服装等代工厂,他们的产品有直接toC的可能性。
先谈第一类,天生的toB公司。
首先,不管你是硬科技创业者,还是传统制造工厂,都要紧跟着国家大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走,这是大势所趋。
其次,选择细分领域往深里钻,做隐形冠军,假设全球50亿元市场规模,你占据5亿元、10亿元就很好了。
再次,工厂必须走上智能化的发展路径。如果没有智能化,成本降不下来,迟早会被同行替代。
智能化也不是新鲜话题了。几年前,工业SaaS和工业互联网在创投界火了一阵子。据我了解,有的资本投了几十个上百个SaaS公司,几乎全军覆没。我曾经阐述过,中国自有特殊国情,SaaS在中国天花板很低,很难做大。一切都需要时间检验。
但是,工业互联网是我看好的方向,过去没真正做起来的原因是,绝大多数工业互联网就是简单的B2B,把货架从仓库搬到了网上。
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交易效率。我也帮助山海营的一位CEO规划蓝图、打磨单位模型,从0到1跑通了商业化,成本只有同行的25%,净利润10%。
再谈第二类,产品可直接toC的公司。
对于这类公司来说,更广阔的路径是,转型做toC的品牌。
是的,这条路很难走。很多代工厂选择了做白牌,但做白牌,没有与平台博弈的能力,依然是把路越走越窄。平台通过算法限制死了你的流量、你的销售额、你的利润,可能一亿流水到头来只有四五十万利润。
不管是走工厂智能化的路子,还是走toC品牌的路子,最难的点是什么?
就是CEO对自己思维方式的改造。
比如做toC的品牌和做toB是两种思维。做toB只需要服务好几个大客户就行了,一口气接个100万件的订单;现在需要琢磨10万个、100万个终端用户是怎么想的,生产可能是按5000件、1万件、2万件的订单来排期。
做品牌,核心就是对终端消费用户的理解。并且,不是所有的用户都是你的用户。CEO需要抓住的是细分市场的一小撮用户,天天琢磨这群用户的心理、习惯。
制造业是中国的根基,这是一个永恒存在、且必将迎来变革的行业,身处其中的创业者们,大部分都要从0到1探索新出路。
对此,我的建议是围绕交易、围绕现金流切入一个细分领域。而这当中,需要想明白,你捅破这个细分市场的一根针——即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