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别跟客户强调自己的产品有多好,这是幼稚的自嗨行为。客户根本不关心产品里的科技与狠活,他们关心的是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实际好处。
《误判》《误杀3》《小小的我》 这几部跨年档的电影票房表现就让我深有感触:电影口碑好不代表票房能大卖。
熟悉我的朋友应该知道我是甄子丹的影迷,《误判》我去看了,从影迷的角度来看中规中距,不算惊艳也不算拉胯,从豆瓣7.3分就代表我和大多数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另两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分别是6.4分和7.4分。
按正常逻辑来看,电影的口碑保住了票房成绩怎么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吧,更何况三部电影题材不同不会互相打架,反而可能会一起把大盘给撑起来。
但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另两部电影一上映,《误判》直接大跳水被远远的甩开,成为2024年底最大的票房惨案,类似叫好不叫做的电影实在太多了。
这就回到开头说的,好的产品不一定卖的动,这里的好是狭隘的好,单纯是产品层面的好,它不过是取得商业成功中其中的一个因素罢了。
真正的好,还得考虑传播层、受众层、环境层等的因素。换成人话来讲就是:商业成功=高话题度+高影响力+受众广泛+基础条件好+产品好。它们的权重占比依次为:高话题度>高影响力>受众广泛>基础条件好>产品好。
一、话题度《热辣滚烫》直面减肥和自我的挑战, 《抓娃娃》讨论中式教育, 《年会不能停!》映射职场生存的现实, 《出走的决心》展现女性追求独立,《小小的我》关注残疾人的生活挑战……, 这些电影都有一个鲜明的话题标签可以引发观众和网友的思考和讨论。
因为离自己近,所以容易有共鸣点,很多网友在参与某个话题讨论的时候,本意可能并不关心电影本身,却在无形中推动了电影的传播,让更多人注意到这些作品。
而《误判》呢,我作为影迷,实在不知道该拿出来讨论些什么,除了说动作打的很漂亮外,茶余饭后真的没有太多可以跟别人讨论的。没有讨论,就没有热度;没有热度,曝光率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在做短视频的时候 ,我特别关注一个数据指标—转发,这是可以很直观体现作品话题度的风向标。转发行为背后,无非是讨论和收藏的冲动。把视频转发给朋友、群里或者朋友圈,就像是在说:嘿,我发现了个宝贝,你们也来看看?或者转发给自己的小号,方便下次再看。
转发的含金量有多高没法形容,真要给个数字可能得有三四层楼那么高吧 。因为它背后反映的是我们的品位、身份,是我们社交形象的一部分。
每个成年人都在维护自己的社交形象,只有真正认可的内容,我们才敢分享给在意的人群。这样的转发,不仅活跃了社交氛围,也强化了个人的印象标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得到你认可的内容,很可能也会得到你圈子里的人的认可,这样就能有效进入下一轮的传播扩散。
砸钱是砸不出爆款的,如果大众对你的内容就是不感兴趣,不愿意参与进来讨论,那你频繁出现反而让他们觉得辣眼睛,惹来一堆负面情绪。
所以说,短视频的选题、电商的产品选择、产品销售的市场定位,这些都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因为这些话题度直接关系到你的天花板在哪里。
二、影响力有品牌才配谈影响力。影响力的背后是流量的基本盘。人们会为了自己认可的品牌无脑冲,看一个品牌真正的实力怎么样,就看它卖空气的能力怎么样,即预售。
就拿小米的SU7来说,因为雷军的名号,一天之内就能大定近九万辆。再比如电影《小小的我》,因为易烊千玺四个字,预售票房短时间内就能突破1亿人民币。如果这部电影换个主演,票房可能就没那么风光了。
影响力跟话题度是相辅相成的。前面的话题度更多讨论的是话题本身, 这里的影响力更多聊的是人。有了名人、专家、名企、权威机构的背书,人们的决策成本就低了,同时也会因为他们的影响力而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就像素人IP和周鸿祎用同一篇口播稿发视频,周鸿祎的视频数据可能就会甩开前者的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就是名人效应,人们更愿意转发那些看起来更专业、更权威的内容。
真正的源头创作者可能就成了先烈,被后来者在合适的节点接手,享受了本不属于自己的成功。历史上无数次证明了,颠覆性创新的产品往往不是大公司的计划产物,而是中小企业在市场上大量试错的结果。但最终享受到商业成功的,往往是那些大公司、大头部、大名人。
所以说,为什么我们要重视企业的品牌建设,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更要打造个人品牌?因为品牌影响力就是打破市场公平的利器,让你在起跑线上就领先一步。
没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和个人,只能在规则下努力勤奋地干;而有了品牌影响力的加持,就像是开了外挂,直接秒杀对手。如果自己不具备这个条件,还可以借势。
你看那些商业电影,只要安插几个流量明星,票房就能飞起来;企业本身没故事可讲,就讲讲背后的投资机构。往往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产品,背后都有一群擅长炒作话题的高手。
三、目标受众做产品的逻辑,都是先找好需求场景,然后锁定目标人群,最后推出填充这个场景人群的产品。说白了,产品的商业潜力和目标场景的大小是挂钩的。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4年中国消费者对电影类型的偏好,喜剧搞笑类电影最受欢迎,占比高达46.76%;动作冒险类电影紧随其后,占比38.53%;悬疑警匪类电影占比37.28%;科幻/异世界类电影占比35.66%;爱情都市类电影占比30.92%。
你看2024票房前十名的电影中有三部是喜剧片,分别是《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和《抓娃娃》,三部电影合计票房超过100亿元,占年度总票房的四分之一 。为啥?就是因为他们的目标受众广,话题性强啊。每个人都能聊上几句,没有太多的门槛。
越是火爆的东西,一定是越简单越入门越基础的东西,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触及到更广泛的群体。
这就涉及到商业定位的问题了,你是想打造一款全民爆款,一炮而红?还是想在细分市场里闷声发财?你是要得到市场的认可?还是行业内部的赞誉?市场的选择才是决定性的关键。
比如你做3D相机的,一年破个亿都费劲得很,人家做设备的可能轻轻松松就几十亿。没办法,你的市场规模就这么大,人家是你的十倍、百倍,就是这么简单。如果想要提升业绩,就不能在现有的赛道上去卷,而要不断扩展产品线,覆盖新的场景和人群。
再从另一方面来看,数据翻几番,并不代表就成功了。你把10亿规模的产品和100亿规模的产品直接对比,这样的数据是有问题的。就像你总拿我和胡润富豪榜上的大佬比,我的收入就被平均上来了,毫无意义。有意义的对比,是和同类型的企业比。有些企业一年营收10亿,毛利3000万;有些企业一年营收1亿,毛利也是3000万,那你说谁更成功?
所以说,讨论问题还得回归到商业场景本身,盲目追求数据没啥意思。
四、基础条件一件事情能不能成,核心是在关键时间节点找准自己的生态位。
进场早了,就纯当为社会做贡献了,无偿地为行业做市场教育,就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我之前就说不要去教育客户,客户不懂你的产品还觉得你爹味重。如果客户不懂就无需多言,起码当下阶段他还不属于你,客户是不会为他们不了解的东西买单的。
感触比较深的规律就是,等到市场被先驱者培育成熟后,第一批进场的人会呈百花齐放的姿态,快速拿到商业的正反馈。市场有这么大,大家互不干扰都能分一杯羹,处于卖方市场的阶段,市场的包容性会更高。你看早期很多的商业烂片都能取得巨大的票房成绩,动不动就是几亿、几十亿,赚得盆满钵满,没办法,市场太饥渴了。
一旦市场看到了规模化的潜力,产业资本就会陆续进场,第一批带着光环的专业队来了,因为对手都太菜了,只能矮子里拔将军,稍微比对手好一点点就能呈现碾压姿态力挽狂澜。比如,广告打得更猛一些、多用一些流量明星、科技含量再高一些……。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高射炮轰炸后,接下来就得开始贴身肉搏了,那就真的得拼平时积累下来的硬功夫了,这也推动了同行的整体水平提升。早期那些低级粗劣的套路逐渐失效,无序混乱的市场回归正常,头部企业开始主导市场。
五、好产品产品的好与坏,其实并不直接决定客户是否愿意掏腰包。要是产品好真那么管用,那评分6.4的《误杀3》就不可能取得现在的票房成绩,预测总票房会达到7亿多。反倒是那些豆瓣8分的高口碑电影,票房却没法过亿。这就说明了一点,客户对你的认同和他们的付费意愿,并不是一码事。
早期我也一直认为,只要我认真的创作,输出自己呕心沥血干货满满的作品一定会得到市场的认可,他们一定会为我的知识付费,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很多企业主认为,只要产品功能全面,科技含量高一些,搭上各种 AI的概念一定会得到市场的认可,结果呢,也是一样的。
我记得李彦宏曾经评价过HAO123,说它简单、土气,实用的让人无法超越。这句话说出了不同人群对产品的不同看法。
行业里的人可能更看重专业技术,但真正的客户不在乎你技术多牛,他们只在乎你的产品是否好用、稳定,能否快速带来实际效益,如果可以那就是好的产品。简单实用就道尽了所有,正是因为它能帮助客户更快的解决问题,让客户快速感受到投资回报。
有时候,为了差异化和所谓的核心技术,硬是给产品堆砌了一堆客户用不上的功能,结果客户还得为这些没用的功能买单,这谁受得了。
之前就刷到过一个视频,一个国外网友自制的洗碗机,从餐桌到洗碗全程自动化,创意是不错,看完后不得不为网友的脑洞和动手能力点个赞,但有这功夫我都能洗十个盘子了!这是一个好的创意,但它不是一个好的产品,市场是不会为它买单的 。
好的产品一定是离自己的商业目标更近。
就像洗碗机这位网友,如果他的商业模式是通过发布这些无用的硬科技来吸引粉丝和曝光,通过承接广告或广告分成的模式变现,那些能取得亮眼数据的作品是他的产品,这就是一个好产品。但如果他的目的是通过短视频的载体来获取客户线索,从而售卖这个自动洗碗机,那就不是好产品。
市场永远追求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你的产品才有可能成为客户现有产品的平替方案。如果你的产品做不到这一点,那它就只是面向小众人群研究、学习的教材。
最后,再夹带私货一下,由甄子丹自导自演的电影《误判》还是很能打的 ,有兴趣的不妨支持一下。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