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层次是业务管理维度的认知。业务管理维度实际上就是企业如何组织和管理业务 。
在生鲜电商中,通常包含三个核心维度:
品类维度:生鲜被细分为叶菜、根茎类、水果、肉禽蛋、水产等,每个品类都有独立的采购团队、运营策略和利润目标
城市维度:不同能级城市的市场环境、竞争格局和用户需求都不同,因此会采取差异化的市场策略
用户维度:从新客、复购客到忠实会员,每个层级的用户都有不同的运营重点和投入资源
这些维度不是分析师随意划分的,而是源于企业实际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管理方式。
比如,生鲜电商通常会设置品类负责人、城市经理和会员运营等岗位,他们各自负责不同维度的业务目标。
让我用一个真实案例来说明业务维度分析的重要性:
某生鲜平台发现App活跃度突然下降30%。如果不具备业务管理维度的思维,分析师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
直接对比下降前后的用户行为数据,发现用户浏览时长和访问频次都在下降,就得出"用户粘性在流失"的结论
查看流失用户画像,发现主要是25-35岁的女性用户,就判断"年轻女性用户流失严重"
对比竞品数据,发现对手活跃度在上升,就认定是"竞争对手抢夺了用户"
这些分析不能说错,但是都没有按照业务的管理维度来拆解问题。所以就算拆解出这样的结论,对业务来说就两个字:没用!
当我们用正确的维度分析时,真相才浮出水面:
· 按品类拆解发现,只有叶菜品类订单锐减,而其他品类相对稳定
· 按城市拆解发现,主要是华南地区的订单在下降
· 按用户层级拆解发现,忠实会员的购买频次并未受影响
通过这种多维度拆解,我们最终发现是华南地区遭遇台风天气,导致叶菜供应短缺、价格上涨,引发了短期的订单下滑。这个结论直指问题本质,而且能让相关负责人(华南区域负责人、叶菜品类负责人)立即采取针对性措施,分析的结论才能落地。
第二个层次:业务流程机制第二个层次是业务流程机制的掌握。就像医生不能只知道"哪个器官"出了问题,还要明白"具体哪个环节"出了故障,数据分析师也需要透彻理解业务的运转机制。
在生鲜电商领域,每一笔订单从生成到完成都会经历一个完整的流程链条。这条链条始于产地采购,经由仓储物流,最终送达用户手中。
采购团队要在供应商选择、成本控制和库存预测之间找到平衡;
仓储团队负责商品的验收、养护和库存管理;
配送团队则要确保订单及时送达;
最终通过用户的签收评价来完成整个闭环。
理解了这套业务流程,我们就可以将问题分析到具体的流程环节。
举个例子:假设生鲜平台的订单履约时效持续走低,客诉量持续上升。
分析师如果不懂流程,可能会这样分析:
"看到客诉内容主要是'送达太慢',那就增加配送员吧"
"对比竞品的配送时效,发现我们确实慢,那就提高配送费激励吧"
"分析订单高峰期,发现配送运力不足,那就继续扩招配送员吧"
这些分析都停留在表面,没有从流程的角度去寻找原因。
认识到业务流程的分析师会这样思考:
首先,将履约时效拆分为:接单→出库→配送→送达,分别查看各流程的花费时间,找出问题在于:出库时效严重超标
进一步拆解仓储流程:订单下发→处理→分拣→打包→出库,问题几种在分拣这一步。
深入分析分拣延迟原因:
当季蔬菜正值产量高峰
采购团队大量备货导致库存激增
分拣区域空间有限,库存积压导致效率下降
这样的分析直指问题本质:不是配送的问题,而是仓储流程中的分拣环节出现瓶颈。知道了具体环节的问题,解决方案也就很明确了。
第三个层次:业务决策逻辑在掌握了基础的管理维度和流程机制后,我们需要进入第三个层次:决策逻辑的理解。
之前的分析,都是对业务的现状做一个细分分析,找到业务目前哪一部分做的不够好。但是深层次的原因,通过业务层面的分析是分析不出来的。
以生鲜电商的"用户流失"问题为例。表层数据告诉我们"用户不来了",我们可以找出是哪些地区不来了,哪些品类用户不来了等等;但对真实的用户来说,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的决策逻辑:
有些用户觉得"不够新鲜",是因为商品在配送过程中失去水分
有些用户说"太贵了",实际是对比了周边菜市场的价格
有些用户反馈"送货太慢",可能是白天无人收货只能等晚上
这些真实的原因才决定了业务的长期发展。
如果你掌握了业务中各角色的决策逻辑,那么分析得会更加深入。
比如你在分析如果留住新用户的时候,究竟什么样的分类维度能区分出更符合用户决策的场景?通过多个维度的分析,你发现:新用户在首次下单时,有超过60%会选择叶菜类商品。
为什么?
通过分析用户的决策逻辑,我们找到了答案:
叶菜是最能检验平台服务品质的品类
损坏率高,能测试物流水平
保质期短,能检验供应链效率
价格透明,容易和线下对比
基于这个发现,我们提出了针对"新用户"的策略:
为新用户提供叶菜类商品的优惠特权
在叶菜品类建立严格的品控体系
为新用户叶菜订单提供优先配送服务
这个策略站在用户决策视角思考,得出了非常深入的洞察,后续的策略也成了推动新用户复购的有效抓手。
第四个层次:发展规律但要达到业务理解的最高境界,我们还需要迈入第四个层次:业务发展规律的提炼。
业务发展规律,本质上是一个行业演进的必然路径。就像生物进化有其必然规律一样,每个行业的发展也都遵循着某种基本法则。
在生鲜电商领域,我们发现它大致遵循着"区域渗透-品类扩张-供应链升级-规模效应"的发展规律。
让我用一个深度案例来展现这种规律的应用价值:
某生鲜平台在分析当前遇到的问题,如果不了解行业发展规律,我们可能会这样思考:
获客成本高,那就加大补贴力度
履约成本高,那就压缩配送范围
竞争激烈,那就跟进对手打价格战
这些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之举。
但当我们用发展规律的视角来思考时,会发现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重点和陷阱:
在区域渗透阶段,核心任务是建立用户信任。
这时的关键指标不是GMV增长,而是复购率和好评率。一个典型的误区是过度追求规模,反而忽视了服务品质,最终难以形成口碑效应。
进入品类扩张阶段时,重点转向提升客单价和购买频次。
这个阶段最大的风险是盲目扩品类,导致运营效率下降。真正的突破口在于找到用户的刚需品类组合,比如"早餐套餐"、"火锅食材"这样的场景化经营。
到了供应链升级阶段,关键是降低综合履约成本。
这不是简单的压缩开支,而是要通过数智化、规模化来提升效率。很多平台在这个阶段会陷入"成本和服务"的两难困境,但实践证明,真正的解法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更好也更便宜"。
最后到规模效应阶段,核心是构建竞争壁垒。
这个阶段最关键的是要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主张,而不是简单地和对手比拼规模。可能是在社区服务上的深耕,可能是在产品溯源上的创新,也可能是在会员体系上的突破。
理解这些规律后,我们就能在战略规划时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知道在合适的阶段做合适的事
避免重蹈其他玩家踩过的坑
提前布局下一阶段的能力建设
更重要的是,这种规律性认知是可以跨行业借鉴的。比如,社区团购、即时零售这些新业态,虽然模式不同,但都遵循类似的发展轨迹。有经验的分析师能够快速切入新业务,正是因为掌握了这些底层规律。
结语这四个层次的业务理解存在递进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其内在逻辑。
为什么要遵循这个顺序?让我们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来理解:
想象你是一位医生,面对一个复杂的病例:
首先,要通过各项指标定位问题区域(管理维度)
然后,了解具体的器官功能异常(流程机制)
接着,分析患者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决策逻辑)
最后,才能总结出某类疾病的发展规律(发展规律)
经历了这四个层次的认知提升,你会发现数据分析的视野也在不断提升:
多维度思维让我们能够准确定位问题
流程认知帮助我们理清因果关系
决策逻辑使我们洞察行为背后的动机
发展规律则让我们具备预见未来的能力
记住,业务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递进的。就像登山,每个人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没有捷径可走。你不能期待通过几个月的工作就能洞察行业规律,但你一定要在每个阶段保持开放和求知的心态。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