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位网友吐槽,自己被猎头内推到小红书的研发岗,但因为年纪大的问题,被 pass 了。
难道小红书把失业线压到了32岁了?!
我又去侧面了解了一下,年龄超过32岁的人几乎无缘进入小红书。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年轻化的招聘和裁员逻辑,似乎已经成为公司内部默认的策略。
这种现象并非孤立事件,可能与小红书近年来的商业化困境和管理风格有关。
一、年轻化招聘:是活力追求,还是成本考量?2013年创立的小红书,以年轻、活力、创新等特点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标杆。然而,这种年轻化文化,在过去几年逐渐演变为以年龄为筛选标准的优化行为。
1. 招聘阶段卡年龄
根据求职者爆料,32岁已成为小红书的招聘门槛。一名前字节员工曾透露,他因年龄超过32岁,在面试中被小红书直接拒绝;一名优酷前员工也表示,自己因年龄超35岁没能获得销售岗的Offer。
猎头也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现象:小红书的招聘偏好极为鲜明,尤其在运营、产品等核心岗位上,超龄应聘者几乎无戏。
2. 裁员的老龄化倾向
小红书近年来频繁裁员,2022年甚至因裁员20%冲上热搜。被裁人员中,试用期员工、校招应届生,以及超过30岁的员工尤为集中。
公司给出的解释是为保持团队活水、追求组织年轻化,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以牺牲资深员工为代价,换取更低的人力成本和更大的决策灵活性。
二、内耗不断:年轻人不再向往的小红书曾几何时,小红书凭借生活美学的定位,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梦想公司。它的听劝文化和反PUA管理模式,一度被视为互联网行业的清流。
然而,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内耗和管理问题逐渐显现。
1. 高强度工作成为常态
小红书的加班没有概念,晚上9点、10点下班是日常。待满半年已经算厉害,我三个月就感觉阳寿已尽。
这些来自前员工的吐槽,揭示了高压环境下的工作生态。尤其是近年来小红书推行的大小周制度,让员工的私人时间几乎被压榨殆尽。
2. 频繁的部门内耗
小红书的管理混乱,也让员工叫苦不迭。以运营部门为例,复盘会议中经常上演商业团队要求社区团队配合变现,而后者因担忧内容质量下降而拒绝让步的戏码。这种部门间的拉扯,导致不少员工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产品需要在商业化和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偏执任何一端都是不可取的。
此外,因战略方向不断调整,一些业务线的优先级频繁变化,员工在适应和执行中疲于奔命。
三、小红书的商业化道路1、错失的商业化机会
作为内容种草的先驱,小红书本有潜力成为一台商业化的强力引擎。然而,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商业化机会,却被它白白错过。
电商业务折戟
2014年,小红书推出自营跨境电商福利社,销售美妆、时尚类商品。一年内销售额便突破3亿元,成为国内增长最快的电商平台之一。然而,小红书坚持主攻中产消费,认为国内消费者具备高端消费力,这种定位在后来被证明与市场需求脱节。
随着天猫国际等电商巨头挤入海外市场,福利社逐渐失去竞争力,最终在2023年彻底关闭。同年,另一自营电商小绿洲也因经营不善停止运营。
广告业务起步过晚
直到2019年,小红书才正式组建广告业务团队,而彼时的抖音和快手早已建立成熟的流量变现模式。即便第一个广告主来自国际品牌Bobbie Brown,但小红书担心广告展示过多会破坏社区氛围,选择将广告放在第6条笔记后,错失进一步扩大营收的机会。
小红书对商业化的抗拒,导致它在关键节点犹豫不决。即便2023年实现37亿美元营收,首次扭亏为盈,但这一数字与抖音的1100亿美元相去甚远,难以形成有力竞争。
2、再战电商
随着广告市场增速放缓,小红书正在探索新的商业化路径。其中,直播电商被寄予厚望。
从2023年开始,小红书布局买手直播与店铺直播,计划通过两者并行的方式提升电商转化率。
店播:新机会的挑战
店播,即品牌官方在自有直播间展开直播带货,与传统达人带货模式不同。这种方式能够降低主播翻车和流量采买成本的风险,逐渐成为行业风口。抖音、淘宝等平台的店播占比已达到60%以上,而小红书也试图在这一领域分一杯羹。
然而,小红书的店播业务仍面临诸多挑战:优质主播资源稀缺、直播生态尚未成熟,以及数据匹配能力不足,导致广告主和消费者难以充分信任其商业闭环。
数据精准度的问题
与抖音和天猫相比,小红书的用户画像数据不够深入。广告投放标签仍停留在基础层面,缺乏对用户行为习惯、购买意图的深度分析,这使得部分流量被浪费。
此外,用户在小红书种草后,前往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完成购买的习惯,进一步加剧了小红书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局面。
四、年轻化,真能拯救小红书?小红书试图通过年轻化策略来提升竞争力,但这一做法正引发越来越多的争议。
短期降低成本的隐患
通过招聘和裁员淘汰资深员工,确实能够降低人力成本,但也使得团队缺乏经验丰富的核心骨干。此外,过度依赖年轻员工,会让公司在复杂决策和业务调整时缺乏稳定性。
长远影响品牌口碑
一味追求低龄化的团队结构,不仅无助于业务发展,还可能损害品牌口碑。小红书原本是许多年轻人的理想公司,如今却因管理混乱和高压文化成为吐槽对象。失去年轻用户的好感,或将让小红书在商业化道路上举步维艰。
五、结语小红书的焦虑,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缩影。在竞争加剧、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的当下,过于依赖年龄优化和高频人事变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真正的出路在于优化内部管理、明确商业化路径,以及珍惜每一位员工的价值。企业的成功,终究离不开人心的凝聚和持续的创新能力。
未来的小红书,是继续深陷焦虑,还是成为真正的种草王者?这一切,仍有待时间来检验。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