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快过去了,工作换了不少,钱没剩下几个。
在行业相对寒冬的2024年四季度我又跳槽了,结束了相对失败七个月中厂之旅,又经历了两个月简历石沉大海后,我侥幸又找到了工作,入职宇宙厂并且回归老本行,又做起了增长策略。
复盘这一年的经历,对于和我一样的底层牛马朋友们,我有以下几个点想要与大家分享。
1、谨慎换工作,但是别怕换工作现在这个就业环境,劝大家不要跳槽是老生常谈。我的想法是谨慎去换,别怕去换。
现在的大环境下,频繁跳槽真不怪我们年轻气盛。离谱的业务,短视的老板,缺德的领导,菜鸡的我,组合到一起就是一个巨大的烂摊子,大部分人都做的很煎熬。更大的问题就是烂摊子到处都是,A公司的毛病B公司大概率也有,跳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对于换工作,我建议从写简历的角度考虑。先想想下段经历你想如何写在你的简历上,反正都要一直打工,一定要想好这段工作对你的简历有没有加分项,如果你要换的是简历上两行就能概括完的,和之前经历大同小异的,公司规模、个人薪资几乎没有变化的,我建议还是先苟住,裸辞在出租屋里蹲了两个月苦我替大家吃过了。
更重要的是别怕换工作,同样的思路,从简历出发,如果你觉得下一段对你而言是加分项,那就大胆去换。我半年不到的中厂经历也让我的简历第一次通过了宇宙厂hr的无情审核,A公司的认可很可能会成为B公司对你认可的理由。
2、坚持学习对于我们底层增长牛马来说,个人觉得捧着《影响力》、《定位》翻烂了能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从我的经历出发,我觉得两个方向是要持续学习并且可以在工作中看到明显效果的。
首先是素材的把控能力。
无论是文案还是图片、视频素材,无论是搜索信息流还是kol、CPA投放,素材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多年前看过一篇关于x型文案与y型文案的区别,直到现在的项目中还在深深受益。在根本上要避免从厂商出发的角度,更多的从使用者、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写实不写虚,让用户第一眼看到作用、效果才是正经道理。
第二点就是结合渠道、结合用户画像,找到对应的特点。
最近在做PC软件的增长,投放同学的B站信息流一直跑不出效果,明明已经很贴合B站内广告的风格,就是没消费。但是真的打开B站搜索一下对应的视频,会发现同一个渠道内,不同类别的人群画风也是截然不同的,科技区的画风不是想象的极客范,也不是满屏小动物二次元的所谓B站风格。换了贴合科技区的素材,一周量级就跑到了预期。
在增长内卷的大环境下,如何让广告看起来就像媒体原生的内容,离不开对渠道特性的多看与分析,分析久了会发现一个配色对最终效果也会起到巨大的影响。
其次就是永远离不开的数据分析。
我想说的不只是对于投放的效果分析。我建议更多去了解在承接、转化用户过程中,用户的行为数据。一款App ROI达标的背后,是一次次的用户行为。100次的投放优化精细化筛选人群,可能效果都比不上一个承接流程的改变。数据让你了解用户,也能帮助你脱离投放的标签。
3、对外部怯魅这么多公司换来换去,真的觉得印证了那句世界就是巨大的草台班子。不管是大公司小公司,行内大咖还是业内传奇,定年度OKR的时候都是大家一起勇敢的拍一次脑门。
来宇宙厂之前,甚至会有简历都不敢投的感觉,我这履历人家看的上吗,来了之后会上不敢发言,我这点经验还不让人笑死的离谱想法。
但是事实证明同事里也不乏只会对投放同学说我这个月就要做到100w的外行,问他具体做法他是一个字也给不到建议。
既然大家都这么菜,简历大胆投,工作大胆做,我只是个牛马,我搞的再砸又能影响到什么?
当然万一背了锅,请参考第一条分享的跳槽建议。
最后总结一下,对于大部分和我一样的打工人,可能这辈子都要坐在电脑前完成打工这个主线任务(前提是老板35岁之后还愿意让大家继续打工)。没能力改变大环境,只能让自己更加适应环境,学习更多的技能,争取去打更贵的工。
祝福大家2025,都能不缺量,不裁员,2025,新年快乐。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