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电产业主要基地之一,佛山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速为1.6%,在26个万亿GDP城市中位居倒数第一。
我今年在广东调研,也在佛山感觉到了家电产业的低迷。从大环境角度来看,房地产行业衰落、结婚率走低都是打击家电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
今年有个CEO找到我,他是家电创业者的典型画像,做代工贴牌起家,现在也发展了自有品牌、探索出海。前几年巅峰时年收入2亿,现在腰斩到不足一亿。
终端消费需求下降,寒气传给了产业链的每一环节,大家都是一肚子苦水。
做代工厂的,现在账期越来越长不说,还压价,本来不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直接做白牌在平台上卖,流量价格越来越贵,公司的利润空间被算得一清二楚,卡得死死的;让你能勉强活着,但绝不会活得舒服。
现在看起来出海是一条出路,但在国际地缘政治博弈中变数极多。Tiktok败诉,也是信号和缩影。出海赚快钱的,不在我们讨论范围内。只要你想长期、可持续地做事情,头顶一直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能好受吗?
总而言之,to B死路一条,做白牌死路一条,出海也未必是一条好路。
剩下的路就是,转向to C,做自有品牌。
做什么?先定品类,这很考验CEO的前瞻力。
如果没有雄厚实力的话,别做大家电。这个行业非常成熟,有很多已经做了数十年的大公司,留给后来者的空间不大了。
相比之下,小家电更适合普通创业者切入。因为它创新迭代速度更快,产品周期更短,并非是巨头擅长的路径。
你要找到一个总盘子就只有一丁点儿大的细分市场,比如20亿元的市场规模,你在里面做个几亿元。
这种市场,对巨头来说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市场。但对于饿疯了的中小创业公司来说,鸡肋市场也足以满足一时的需求。
那小家电的鸡肋市场在哪里?它们与满足精神需求有关、满足生命健康需求有关,CEO要有挖掘用户碎片化场景里个性化需求的能力。
随之而来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小家电生命周期很短。
中国供应链过硬的实力+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导致抄袭变得太容易了。过个几个月,市场上同类产品就一窝蜂出现,直接卷价格。
美的CEO方洪波曾反思过,「新消费的浪潮也把我们裹挟进去,每个事业部都做了很多。今天回过头重新看,这些东西有些泡沫,有些即使是创新也不是美的的特长,因为迭代快、创新速度快、产品生命周期短,昙花一现,可能一年两年就没了。」
怎么办?这要求CEO具有创新力、有「游牧民族」的心态,打一枪换一地,充分发挥创业公司的敏捷性、灵活性,不断寻找下一个鸡肋市场。
在toC品牌化的具体落地层面,现在有供应链和产业基础的家电老板、创业者,多数在45-55岁,吃苦耐劳,执行力很强,擅长标准化流程管理,对工艺流程的打磨如数家珍,对零配件成本控制也很精通。
若是转向to C、品牌化,我不担心他们的供应链管理、成本管理,核心的问题在于,他们长期与C端用户隔离,对C端用户缺乏了解。
所以,转型成败的关键,在于CEO需要从心态上有所转变,把自己当作公司的首席用户官、首席创新官,换个脑子,换个思维,了解用户。
不破不立。还有心气的CEO可以从0到1再探索一项新事业,为自己、为公司挣个活路。这正是我希望为创业者提供的助力,也是我擅长的事情。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