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过得很丧,他跟我说:
离职半年,工作一直没找到,副业收入少,生活越来越懒散;每天听HR冷淡的回复,心烦得要命,觉得自己像个废人。
我告诉他,这种状态很常见,因为价值感失衡。
当我们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整个人就会陷入沮丧和否定,而这种状态会像黑洞一样,吞噬掉所有的动力。
要解决它,首先要弄明白:如何获得价值感?或者说,为什么会失去它?
所谓价值感,就是一种对自我存在意义的确认。它让我们觉得自己有用、被认可,因此感到满足和自信。如果失去了这种确认,人就会变得消极,甚至自暴自弃。
价值感的形成依赖于两种核心模式: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与别人比,纵向比较是与自己比,这两种方式表面上看很自然,但都存在问题,大部分人都不会意识到。
比如:比工资、比地位、比生活质量。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会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一种外部的价值感;问题在于,横向比较是一场无限的游戏。
我举个例子:
一个学生,成绩优秀,是班里的TOP10,大家都挺羡慕。他也因此感到满足和自豪;然而,高考时他发现,周围的同学同样优秀,他的优势似乎被稀释了。
他更加努力,考上了不错的大学,但到了大学,他又发现有人比他成绩更好、实习经历更丰富、找工作更轻松。他开始觉得压力更大了。
于是,他觉得,只要把目标放得更远,比如:行业里的顶尖位置,或是追求更高的收入,就能解决问题。但这真的会让他满足吗?不会。
因为无论他多努力,总会有人比他站得更高。他越想追上这些人,就越觉得力不从心。
这种没完没了的横向比较,就像跑马拉松,但你永远不知道终点在哪里。我们不断用外在成就填补内心的需求,但一旦失败或落后,挫败感就会让人陷入怀疑,甚至无力感。
有人会说:那我不跟别人比,和自己比行不行?答案是:不一定。
纵向比较确实比横向比较更健康,因为它让人专注于自己的成长。但它也有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评价维度可能被扭曲。
我们倾向于用自己的优势来定义价值,而忽略不擅长的领域。这种选择性认知虽然能保护自尊,但也限制了我们的可能性。
拿我来说:年轻时不擅长运动,却擅长主持活动。为了保护自尊,我告诉自个:运动没什么了不起,只有头脑简单,四肢发到的人才会喜欢。
相反,在我的认知中觉得,擅长运动的人会认为学「主持」的人,都是凤凰人格。
这样一来,各自都用自己的长处定义重要性,忽略不擅长的领域,结果是,错失了学习的新机会,也限制了自己的成长。
第二点是,目标未达成时容易引发自责。这句话怎么说呢?简单讲,即使用清晰的标准来评价自己,也可能因为没达到目标而陷入强烈的内疚。
那些尝试减肥却失败、试图戒烟却放弃的人深有体会;当多次努力无果时,我们会反复问自己:是我不够努力?还是根本不行? 这种自责如果过度,会逐渐吞噬我们的动力,让人最终彻底放弃。
因此,虽然纵向比较能让我们更关注自身,但如果评价方式不当,依然可能受到外界的干扰,甚至陷入扭曲的自我评价中。
那么,解决方案是什么呢?我认为核心问题有三个:
跟谁比?
比什么?
怎么比?
对于第一点,我觉得,不要和别人比,如果一定要比,就和过去的自己比。但注意,比的内容必须与内在价值观和美德相关,而不是外在成就。
比什么呢?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到,很多自卑和优越感来自过度依赖社会评价。当我们转向内在标准,比如自律、责任感、善良这些美德,价值感会更加稳定。
至于怎么比?给自己设定一个清晰的标准,比如:每天比昨天做得更好。一旦达成,就及时肯定自己,而不是陷入永无止境的超越中。
最后要补充的是:打破评价的执念。
我们必须认识到,真正稳固的价值感来自于自我接纳,而不是对外界评价的执念。
当学会接纳自己,不再一味批评和否定,你会发现生活变得简单;那些真正接纳自己的人,往往更有精力和动力,因为他们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强,而是为了创造价值、帮助他人,从而在过程中获得更深的满足。
好了,希望你,找到自己的价值感。价值感不需要依赖他人的评价,也不需要永无止境的比较;它应该是你内在稳定的一部分。停下来问问自己:
这件事除了金钱,还能让我学到什么?
如果不做,我会后悔吗?
重要的事情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慢慢去做就好,守住内心的平静,因为真正的价值感,是自己给自己的。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