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情报网

聊聊职场孤独

蓝海情报网 577

聊聊职场孤独

2024年11月9日晚,拍摄于长春

最近跟一个朋友打电话,谈话间他跟我表达起自己在职场里的焦虑情绪。

关于职场里的焦虑,其实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很多时候焦虑是由结果不确定性引起的,因此当他开始提起这个词时,我并没有太在意。

但他聊到后面跟我说,他的焦虑是由于在职场里感到孤独,他问我,你会有这样的感觉么?

老实说那一刻我像被电了一下,内心里某种情绪像是被忽然唤起。

当我们聊起孤独时,总会自然联想到男女之间的爱情。

事实上,孤独本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只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状态更容易在我们男男女女寻求异性交流的诉求中出现,所以它往往和寂寞关联,添加上了感情的色彩。

在《雍正王朝》里,四阿哥慢慢卷入九子夺嫡的大戏之后,某一天康熙帝告诉他,我希望你做一个孤臣,这可能是最著名的职场孤独了。

大多数人的职场环境,是个体和个体之间在组织内产生连接的过程,正因为要跟人相处,于是我们在纯粹的做事之外,也会有交流的诉求。

职场里的交流,大致分为这么几类:

最主要的是协作交流。

这种交流的目的是纯粹为了推动事情往下走,以效率为第一目标,往往不带任何感情,可能会因为一些误解产生烦躁的情绪,但仅仅是情绪。

其次是八卦交流,常见于午餐或者微信小群。

《人类简史》中说到,讲八卦是人类在协作中凝结成各个团体的重要手段,因为彼此共享了秘密,所以会拉近彼此的距离。但八卦也只能满足一些猎奇的心理需求,甚至有可能,讲八卦是为了合群,让其他人觉得我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分子。

在这两种交流之外,有时候我们还有一些内心深处的诉求无法被满足,我很难用一个词概括它是什么,但我大概能描述出,它的状态是:

说出心里真正想说的话,获得需要的反馈,被理解。

这样的交流非常难在职场里出现,因为职场是公开的环境,我们很难放下戒备。所以我们往往会选择的是,回家说,在家庭这个更加私密的环境里,跟家里人进行交流。

可是,有很多人要么是单身未成家,要么虽然成家,但他们真正想交流的话题往往又建立在自己每天实际工作的基础上,相当于,要跟家人深度聊一个话题,就有很多背景知识需要补课。

而家人这种「不在场」的身位,往往导致在背景导入阶段,谈话就因为家庭琐事或者信息偏差无法继续。

这就导致,我们越来越善于协作交流,也越来越八卦,但真正想说的话一直被积压,无法表达。

最终,我们患上了职场孤独症。

职场孤独,往往源自于个体差异性。

我还记得高中的时候,所有人在一个教室里,虽然以成绩排名,但大家都是每天刷题的小镇青年,那时候,很难感到孤独。

后来毕业去大厂,同批次应届生每天虽然也很忙,但是相互之间没有那么大的差异,因为刚刚在校招的战场里经过双向选择,个体之间的底色差异没有那么大。

但随着工作年限的的增长,职场环境的变更,有些人在原有的环境坚持下去,有些人跳槽到了新的环境。

可能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似乎自己跟周围的人不太一样。尽管这种差异性并不影响合作,甚至让你能显得更加突出,但这种差异性,会在无形中为你和周围人之间筑起一座心里的墙。

有了这座心墙,就很难再深度交流。

有些人选择洗自己的脑,不断告诉自己,我其实跟他们是一样的,没有那么特立独行。既然大家都是一样的,那自然便没有了那道墙。

有些人选择对外释放一些信号,找到墙那边跟自己一样的人。如果幸运可以找到同频的人,墙也就消失了。如果一直没有找到,就像三体中,叶文洁通过太阳向宇宙发射信号,那迎来的就是无尽的深渊与黑洞。

释放信号往往是最难的,因为我们很容易对职场环境感到不安全。

这种不安全感被放大到极致,便成了刘慈欣笔下的黑暗森林理论。

它的职场版本,便是当我们因为释放交流信号而暴露自己的柔软时,我们很容易被黑暗中看不见的猎人枪毙。

黑暗森林理论有个前提,那就是彼此看不见。

但职场里,我们和周围人之间往往是有交集的,大家共同在一个项目里,通过彼此的分工与合作,不仅完成项目目标,你也会对合作的这个人有更全面的认识。

每个人的能力、人品和价值观,在彼此的合作中成为公开信息被其他人看到,被其他人了解。

也许你会觉得,当我着手写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是职场环境的悲观主义者。

但另一方面,我是个人能量的乐观主义者,我一直相信,如果我的能力、人品和价值观,在这个体系里是卓越的,我会吸引到跟自己相似的人。

我想说的是,职场里打破孤独的释放信号,跟孔雀开屏这样的基于生理原始需求的释放信息并不一样。

这种信号是一种个人魅力和信心——

个体差异性的另一面,是个体的高度辨识度。可能我是一个不一样的人,但我并不担心这种差异性会让我在这个环境里被伤害。

成为一个有辨识度的职场人,你的辨识度就是一种信号。

下一步是表达,当你的信号帮助你吸引到一些可能同频的小伙伴之后,学会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努力让别人听懂。

马东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也许是因为倾听者别有用心地刻意解读,但也可能是因为表达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才能理解的语言体系去表达想法。

当朋友问我,你会有这样的感觉么?我从他的语气和语境中,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

他非常聪明,他知道他身边的周围人已经开始躺平,大家关注的不是业务,而是分工。因为干多干少都是那个薪资,那为什么不少干点。

但他就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冲动,对不正确的事情去点评,却在点评之后莫名地就成了这件事的负责人。

「为啥我说得越多,我需要承担的就越多」

「那你也可以不说」

「但那样我确实很难受,我看不惯他们瞎整」

尽管我们是电话沟通,但我仿佛看到了他的表情一样。更重要的是,他对我讲的话都很直接,丝毫没有半点弯弯绕绕,直奔主题。

有时候,让我们说的话变得很啰嗦很难懂的,不是我们的表达技巧,而是我们是否瞻前顾后。这又回到了那个问题,我们是否对周围环境感到安全,是否对电话那头的人感到安全。

找到能表达的人,真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就能得到理解么?

很难。

一个人从根本上理解另一个人太难了,所以很多的沟通最终都变成了心灵疗愈,不是让别人理解自己,而是自己理解自己,最终自洽。

当我动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不觉得自己对这个问题有真正有用的建议,如果有,那我早就去开心理诊所了。

但我仍旧要写,是因为我看到它在真实地困扰着一些人,包括我。

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难解,但意识到这个问题和谈论这个问题本身,可能比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

我见很多文章写孤独,但很少有人写职场孤独。

在当前的主流语境里,职场从几年前的鸡汤感,切换到当下的丧感。很多人告诉我们,不要太在意,不要太认真,拿多少钱干多少事情,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生活更重要。

可是,职场本身就是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我每周花将近50个小时在这个环境里,跟一群人相处,耗费我的脑细胞。

无论是斗志满满还是躺平看看,这种主流叙事都不会让我感到孤独。

我的孤独,来自于我对每周这50个小时有更多的诉求。

我希望有经济回报,我希望有成就感,我希望跟我认可的人交流,我希望在一些严肃而认真的话题上,能够有所思考,能够交换想法,我不想只做一个完成todo的工具

这些欲望让我变得不一样,这些欲望让我患上职场孤独症。

朋友问我,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吗?

我说,我有些时候在职场里也会感到孤独,但我并不因此而焦虑。

当我把关于职场孤独症的种种在上面的文字里都陈述一遍之后,我发现职场孤独的背后可能是一个新的机会,那就是一旦你遇到跟你同样孤独,且能够彼此交流,并互相理解的人,你可能会发现你们给予彼此力量是其他人无法想象的。

职场孤独是一个杠杠,因为不想轻易成为被洗脑而缺乏独立思考的乌合之众,于是忍受无法表达不被理解,可一旦互相理解,便带来千百倍坚固的职场友谊。

职场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我们不想轻易被「在什么年龄就应该做什么事情」这样的外部压力左右,于是不想将就自己的选择,于是变得孤独。

可越是经历过孤独,就越知道,一旦找到了那个人,便是千百倍坚固的一生的感情。

所以,承认它,直面它,理解它。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标签:

ad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