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甄妙
这是甄妙的第329期推送
这两天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热搜。
有多奇怪?奇怪到我甚至不明白,这么普通的内容是如何引发大面积骂战的。
事情起因是一位宝妈在网上发布视频,记录了她与丈夫因为一盒瑞士卷而发生的争吵。
这盒瑞士卷总共8个,家里的孩子们和丈夫已经吃掉6个,剩下2个。
在孩子们都已入睡的深夜,宝妈打算享用剩下的瑞士卷,却被丈夫批评。
丈夫认为,作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多吃正餐少吃零食,而且如果宝妈吃了,孩子们就没得吃了。最后宝妈一脸不悦地还是把瑞士卷吃掉了。
看到了吗?就这么一段夫妻镜头前的不快,居然能上热搜?
最直观的观点就是指责丈夫双标,为宝妈打抱不平。
接着,一群人开始拿着"瑞士卷怎么分"去全网考验自己的男友、老公。
自媒体自然不会错过蹭热度的机会,开始各种拍摄玩梗。
其实到这里,我觉得还算正常,但接下来就越来越离谱了。
有人开始上纲上线,上升到性别对立;另一部分人发现猫腻,质疑"吵个架为什么还要拍视频",于是"剧本摆拍博流量"的骂声如约而至。
一件特别小的事,居然发酵到网民、媒体全民讨论,甚至逼得网信办出来发声明要调查。
更离谱的是,居然有人认为这绝对是境外敌对势力搞的鬼!
一、为什么现在互联网的戾气这么重?
很多人都说有幕后黑手。要我说,这个黑手不是别人,就是算法。
其实关于算法的原罪,很早就有人提及,但早期对算法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分析层面,算法造成的灾害一直并没有显现出来。
直到最近,从各种抖音网红塌房开始,算法的危害性才逐渐浮出水面。
之前写网红塌房时我就说过,算法能让一个普通素人在极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流量,而当流量增长远超个人能力驾驭的范畴时,就会崩塌。
别说个人了,就连上市公司良品铺子这样的大企业,稍微遇到点火苗都扛不住。
算法的问题就在于指数级传播。
以前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现在是好事快速神化,坏事核爆炸。
个体在指数级效应面前显得异常脆弱。
试想,如果平台不去指数级地推荐,这种小事能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吗?
算法还有个特点,就是向各自的信息茧房推送他们想看的信息。
当这种性别对立的内容被推送出去时,接收和讨论的一定也是本来就热衷性别对立讨论的男女。
争议内容 + 算法 = 傻子共振。
每个人都被困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不断获取正反馈,不断和立场相近的人形成阵营。
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认知极度割裂的圈层。这些圈层在各自算法的加持下,不断强化傻子共振效应。
所以你说什么境外势力、什么剧本流量,我说句不好听的:为什么会有境外势力和剧本这种玩意?
还不是为了适配算法。
因为有冲突性的话题就能引发讨论,大量讨论就会被算法认定为高互动率,高互动数据就会推给更多人,然后一层层强化。
二、所以现在整个舆论方向我觉得都错了。
为什么?因为现在要么是骂宝妈开剧本的,要么就是骂所谓的"境外势力"的,唯独没人去想过,这种对立究竟是怎么来的!
我之前跟客户说,现在的网民特质就是:极度聪明又极度片面。
极度聪明是因为碎片化内容让每个人都能高频接触到各种碎片化分析和认知,见得多了,自然什么蛛丝马迹都能挖出来;
极度片面则在于每个人在算法框架下,都坚定地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自己就是正义的一方。
更可怕的是,算法不但能激化矛盾,还能让声音消失。
特别是当你想发表一些客观但平台不喜欢的观点时,它不但不给你流量,还会吞评论、限制搜索以及强制隐藏。
这是多可怕的事:我们每天看到的内容都是被设定好的。
当人被大量、系统地灌输设计好的信息内容时,改造一个人的想法是多么简单的事。
我其实挺悲观的,现在也就腾讯还保持着相对开放。
这篇文章转成视频发在抖音上,大概率会被屏蔽,已经习惯了。
最可悲的是,我已经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却完全无力扭转 —— 就像掉入沼泽的你,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沉没。
---------- 全文完 ----------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