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情报网

重新理解万亿平安,值得一场深层价值重估

蓝海情报网 175

重新理解万亿平安,值得一场深层价值重估

很多人从一开始就弄错了股票市场的逻辑,他们渴望在这里一夜暴富,但股票市场的本质是投资而不是投机,长期主义者借助它来对抗通胀。

回望这一个月里股市的风云变幻,经济学家管清友写在书中的这段话,或许不失为一个合适的参照。

尽管围绕时间的玫瑰、长期主义这类观点的表述已经铺天盖地,但在实际投资中,挣扎于短期损益中的投资者仍然占据了主流。

为什么大多数人总是无法忍受短期波动?

过去,这个问题的答案常常被归结为缺乏耐心,人们搬出首富们的名言劝导市场——慢慢变富才是最有效的哲理。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耐心的资本》一书的作者,美国私募股权专家乔希·勒纳在深度调研了长期投资案例后,给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

真正阻碍市场长期投资意愿的,不是缺乏耐心,而是缺乏真实、确定的预期。

如果能够确定种下的是玫瑰,没有人会真的吝惜等待。

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与其要求市场的长期耐性,不如笔锋向内,擘画确定性增长的蓝图。

正如平安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马明哲所总结的那样,越是面对复杂、严峻市场环境,企业越要增强信心和底气、坚定保持战略定力:

最根本的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10月21日,中国平安(601318.SH)公布2024年三季报。净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今日(10月22日)开盘,平安股价涨幅一度接近2%,最终报价57.06元。

01 换挡加速的中国平安,为什么值得一场价值重估?

刚刚公布的三季度财报,正传递了这家企业不断夯实的内生成果。

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平安集团营收7753.83亿元,同比上升10%,营运利润1138.18亿元,同比增长5.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91.82亿元,同比大增36.1%。

重新理解万亿平安,值得一场深层价值重估

图源:中国平安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

此外,寿险、产险、银行三大核心业务营运利润稳健增长,其主营的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达成351.60亿元,同比增长了34.1%,发展效能显著提升。

这份量质齐升的成绩单,迅速得到了投资机构的认可,业内分析师表示,结合经营业绩和业务团队能力来看,中国平安的这份三季报是超预期的,且这种优于行业的表现,有望延续至新的一年,带来开门红。

正如此前业绩交流会上,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所表达的那样:

在一个相对比较有挑战的经营环境下,中国平安能够取得这样一个持续稳定增长的业绩,是相当不容易的。作为一个总资产12万亿元的保险巨头,战略领先、提前布局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

在这基础上,核心业务的焕新活力,也进一步打开了平安集团整体业绩的释放空间。

如果说此前中报里,创下两位数增长的新业务,体现的是中国平安在转型升级侧走出低谷、渐入佳境;那么第三季度持续领跑行业的新业务增速,无疑释放了企业换挡加速背后的强劲动能。

伴随着基本盘业务迈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重估中国平安的价值,或许也正当其时。

过去,关于这家企业,资本市场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

保守观点认为,中国平安以万亿规模的头部市值,常年位居A股总榜前列,其价值已经基本得到兑现。

综合来看,这种说法无疑是片面的:

一方面,中国平安的市值虽然处于第一区间,但从市净率来看,中国平安的市净率仅为1.1左右,这一数值不仅显著低于沪深300指数2.75的平均市净率,甚至也低于A股市场的平均市净率。

作为全球保险行业的长期冠军,和500强级别的金融航母,财报数据显示,中国平安仅归母净资产便已将近万亿,总资产更是高达12万亿。

重新理解万亿平安,值得一场深层价值重估

换而言之,中国平安当前阶段的市值,只是忠实还原了其账面的资产价值,并未充分关联投资价值和增长想象力。

另一方面,从市盈率来看,行业对于中国平安的认知也亟待更新升级。

10倍左右的PE,意味着当前阶段,资本市场仍在用单一的保险行业估值逻辑,而非综合金融集团的估值逻辑来解读平安。

作为参考,全球资本市场上,诸如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些同中国平安一样,涵盖保险、银行、证券、信托多元业务的头部综合金融集团,其市盈率普遍维持在15—17的区间。

结合上述维度来看,伴随着市场认知的修复,和增长想象力的逐步拓宽,长期行驶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的中国平安,无疑值得一场深层次的价值重估。

02 双轮驱动奔赴用户,平安靠什么兑现长期价值?

长期来看,中国平安的想象空间在哪里?

答案无疑离不开对行业趋势的深层把握。

放眼全球伟大的企业,无一不是依靠对行业趋势的理解顺势而为,熨平周期带来的影响。

当前阶段,什么才是金融业的大势所趋?

汇聚花旗、AIG、汇丰等一众老牌金融巨头的共识来看,更好地服务用户无疑是绕不开的关键。

带领花旗银行成功转型的前CEO约翰·瑞德就曾说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金融机构的地域中心将会不断减弱,取而代之的则是客户中心:

所有渴望成为国际领先金融机构的企业,都必须要思考一个问题,你是否比其他机构更了解客户?

为此,过去的数十年里,头部金融机构一直都在不断尝试打破金融分业经营的边界,将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金融产品进行交叉销售。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平安集团也很早意识到综合金融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未来。

正如马明哲所预言的那样:

综合金融是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无论处于什么行业,只有顺应市场和客户的要求,企业才能生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

不过,从0到1构建综合金融的模式,并非是一件易事。

从金融到综合金融,简单增加的两个字背后,意味着牌照、模式、管理、核心技术等一系列维度的彻底重构,即便是国际上的金融巨头也鲜有完美的成功案例。

但中国平安始终坚持难而正确的事,三十多年来探索深化综合金融模式,让这一企业的优势价值逐步浮出水面。

一方面,在金融行业深陷同质化困境的当下,综合金融为平安集团构建了新的核心竞争力,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户价值。平安集团也利用综合金融的牌照优势,最大化激活存量客户,挖掘存量客户的消费潜能。

结合三季报数据来看,综合金融为平安集团带来了从客户数、客均合同到客均利润三大经营指标的大幅提升,截至2024年9月30日,平安个人客户数超2.4亿。其中,持有4个及以上合同的客户占比为25.1%,留存率达98%。

重新理解万亿平安,值得一场深层价值重估

图源:中国平安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

如今的平安集团,就像是开了一家金融超市,不断顺应用户更丰富多元的需求,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借力综合金融平台,平安集团也完成了从寿险业务向多业务协同的金融航母的转型尝试,并实现了业务飞轮的彼此驱动。

30年来,平安在综合金融模式下,实现净利润增速远超市场,复合增速达27%,高于同期的市场行业指标,近三年,平安的ROE也始终保持15%以上,领先同期上市保险企业和上市银行。

综合金融的宏观趋势之外,具体到微观的业务侧,平安还持续点火下一个增长引擎——十万亿蓝海的医疗养老。

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让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成为了社会共识,也放大了供给端医疗资源的缺口问题。对于身处其中的广大企业来说,如何整合庞大分散的医疗产业链,既是难点,同样也是机遇。

中国平安很早就敏锐地捕捉到这片市场的长期潜力,并嵌套多方资源,推出中国版 管理式医疗模式,串联线上线下的医疗养老生态圈,与金融业务实现结合,同时构筑了到线、到店、到家的服务能力,布局医疗健康、养老服务资源及高品质的自营资源,拓宽产品+服务的半径。通过家庭医生和养老管家,平安集团为客户建立专属的健康档案,提供会员制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涵盖咨询、诊断、诊疗、服务全流程,通过与AI 相结合实现7×24 小时秒级管理。

重新理解万亿平安,值得一场深层价值重估

在这基础上,2024年,中国平安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战略指引,推进省心、省时、又省钱的三省工程,并将三省列为平安的头号工程,让三省工程在各业务条线全面、深入、持久地推广起来。

三季报显示,平安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险业务价值占比超69.6%。近63%的客户同时使用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其客均合同数约约3.35个、客均AUM达5.78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倍、3.9倍。此外,平安旗下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持续推进,目前已实现Ÿ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合作覆盖,内外部医生团队约5万人,合作药店数达23.3万家。健康管理进展显著,截至2024 年9月末,集团医疗养老相关付费企业客户近6.4万家,服务企业员工数超2600万人;

由此可见,围绕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驱动双轮,中国平安正在经营层面不断把将遥远的长期价值具象化、真实化。

乱云飞渡仍从容,看得见的增长成果背后,既浸润着平安集团对全心全意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初衷的坚守,同样也离不开前沿科技的赋能与协同。

以前沿技术AI为例,根据2024年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排名,平安集团以1564份生成式AI专利申请数位居全球第二位,这些技术也在渗透进平安的产品和服务中。

重新理解万亿平安,值得一场深层价值重估

具体到用户场景上,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平安AI坐席服务量约13.4亿次,覆盖平安80%的客服总量,实现93%的寿险保单秒级核保,闪赔平均耗时7.4分钟结案。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平安这四个字背后,所蕴含的不仅仅是一串股价和市值数字,更是头部金融企业所开创、检验出的一种经营样本:

以探索为常态,以用户为中心,从模式创新到业务创新再到技术创新,不断为企业打开全新的增长之路。

03  增持中国的风口为什么吹到了平安?

在绝大多数现代国家,企业都创造了70%以上的GDP,以股票的形式投资,本质上就是在分享企业所在经济主体的增长红利。

这是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所提出的观点。

回到当下的世界,中国正身处复兴崛起的历史浪潮之下,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共识。

受经济复苏预期的提振,全球投资者已经纷纷涌向中国金融市场,买入中国资产,同一时间,来自渣打银行的一份公告也表示,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好,被低估的中国股市将从全球发达国家市场收获增持。

全球加仓中国的趋势背后,哪些产业有望获得更多确定性红利?

金融业,仍是绕不开的关键。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从来都是共生共荣。坐拥领跑全球的制造产业背后,实现金融产业的全面发展,已然成为了时代对中国的迫切要求。

这也是为什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多次强调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性。

眺望未来,要想巍然屹立于世界金融机构之林,市场需要更多优秀金融企业挺身而出,承担历史的使命。

这方面,主动拥抱崛起浪潮,以高质量发展嵌入时代逻辑的中国平安,无疑再次站在了风口之上。

回首过往,同涨幅险峻的行业牛股、岿然屹立的国有大行相比,平安集团或许并不是中国市场经济史上最高的山;

但36年聚焦国家所需、融入社会民生的品牌基因,让平安集团在赋予金融服务涓滴责任关怀的同时,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金融市场亿万用户心目中最长的河。

重新理解万亿平安,值得一场深层价值重估

这背后,正如马明哲所说的那样:

平安的选择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为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充分发挥金融、医疗和科技优势,深入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为实现社会、客户、股东、员工的价值最大化而不懈奋斗。

为了践行这一承诺,除了围绕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战略服务用户需求,中国平安还在科技金融侧不断赋能实体、和高精尖企业携手共赢。

截至2024年6月30日,平安产险累计为3.5万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超5.6万亿的风险保障;平安银行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0.3%。

不仅如此,其重点打造的能力+资本模式,还与头部的专业化基金管理人深度合作,在硬科技、绿色能源、新基建等方面确保投对、投好,助力企业长期发展。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曾经说过:

金融的目的不是自我循环和膨胀,而是在于可持续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

某种意义上,中国平安的发展之路,正是对上述观点的最好印证。

从探索现代保险起家,到探索综合金融,再到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并行、科技驱动,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平安的探索和实践不仅是中国从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的真实注脚,也是金融价值、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范本。如果,投资中国,就是投资中国资产;那么,注目稳健的中国资产,平安正是其中典范。

立足过去,从当下出发,一个更高质量发展势头的平安,也必将在未来,代表中国企业收获更多来自世界的瞩目。

End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标签:

ad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