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杭州一个学校集团搞的校运动会在很多家长的朋友圈里刷了屏。或许很多人会觉得,一个中小学的校运动会能玩出什么花头?嘿,可别小看它。该集团在当地拥有26所学校,这次,特地组织了共3万多名师生、家长,进行了长时间充分的准备,整出了一场超一流的开幕式和入场式;当然,体育竞技的水平也不低,许多项目的冠军亚军都是专业或半专业的运动员。场面、水平都不赖,还找来当地媒体对此进行大幅重点报道,其中转引家长的话,称把校运会办出了亚运会的感觉。
不得不承认,这个校运会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项目组织。从计划、筹备、组织、执行到宣传,都十分到位,办出了效果、办出了水平,完全可以作为MBA课堂上的案例写进商学院教科书。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媒体的站台和部分家长的夸赞,对此事的评论中也不乏争议和反对之声。
慷家长之慨,出风头的还是校领导
最大的争议来自于家长的投入与付出。
有家长在网上说出了这亚运会风光背后的辛酸。
首先是时间和精力的付出。为了开幕式上几分钟时间的展现,很多小孩——连同他们的家长——都辛辛苦苦准备了很长时间,这还没完,为了保证节目效果,等临到运动会前一周,还得全部换掉。校运会当天是工作日,但家长也被强制要求参加,凌晨四点多起床赶到场地准备……这样的强度倒也真的堪比给亚运会做工作人员了!
其次还有金钱的付出。为了追求效果和细节,节目相关的服装、道具,还有为了节目请教练、专业指导等等,都要家庭自己支出,而因为换节目的缘故,这些花出去的钱就跟打了水漂一样,然后又得重新花一遍……既然是亚运会标准,这些服化道的要求自然不能掉价儿,想必这一趟来来回回也是花了不少钱。
图源:网络
回过头来看媒体的宣传报道,关注点除了规模盛大、后勤有力、惊人的比赛成绩之外,还特地配上校领导讲话的大幅特写照片。这虽无可厚非,但联想起那么多学生家长的默默付出,最后出风头的还是校领导,多少让人觉得有些不厚道。
美好记忆?家校共育?越界了
当然,举办这样的活动,必然还是有良好的初衷,大抵是两个:一个是校领导在采访时说的,让学生有个美满的记忆;另一个,则是希望通过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活动,来开展家校共育。
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两个初衷,从事后结果来看,都未能达成得很完满。
先说第一个。校运会美满记忆应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比赛过程和结果,二是参与的开幕式表演。
事实上,这种类型的校运会比赛,过程和结果依然跟大多数学生无关。20多个校区、几万人规模的校运会是很风光,但也正因为如此,能真正在运动会竞技场上参加比赛的门槛也陡然提升了不少。拿下冠军的基本都是专业或半专业的学生,夺冠成绩绝非一般同学可及。看上去这场盛大的校运会成绩斐然,体育英才辈出,但事实上呢?绝大多数普通学生基本都在讲台上看书写作业,参与感大大降低。
图源:网络
至于说开幕式和入场式,在精美的服化道和反复排练之下,用照片和视频记录下有意思的镜头,确实是不错的回忆。但这回忆背后的付出呢?
网上就有发言从学生的角度表达了对这种好大喜功式校运会的不满。当本应作为繁忙学业生活调剂的活动,变成了压力巨大的校内任务,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都是负面大于正面的。
这难道是办校运会的初衷吗?
至于说鼓励家校共育,同样有点走样。笔者身边确实有不少家长认为,为了孩子能有个美满的记忆,出点力、花点钱,也是值得。如果是家庭自发自愿,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按上面那位家长的发言,学校多多少少带点强制性的意味,那味道自然就差了不少。
现在很多学校强调家校共育,并以此为名对家长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要求。比如要求家长指导学业甚至批改作业,而在学习之外,有些比较卷的学校也在校运会、各种校内节日等场景上明地暗地要求家长以各种方式参与,出钱出力。这种强迫家长给学校活动作贡献的方式更像是一种摊派,与家校共育的初衷相去甚远了。
最后的情况变成了:高举家校共育的大旗,但挥舞着的指挥棒却有意无意地跨过了边界。不客气地说,这种校运会的强制参与要求,比要求家长批作业更过分。
其实,在这家学校集团轰轰烈烈地大办校运会之前没几天,有另一所学校在同样的体育场也办了规模不小的校运会。与之不同的是,入场式没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家长也没怎么花钱,具体的准备工作要么学校解决,要么学生自己解决,更没有媒体那铺天盖地的宣传。
这好像才是校运会应有的本来面目吧?
- END -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