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情报网

视网膜效应 你关注什么,决定了你看见什么。

蓝海情报网 362

视网膜效应 你关注什么,决定了你看见什么。

 

来源:Hiphop村

你是否有过同样的经历?

    • 当你千挑万选购买到一件好看的衣服后,走上大街才发现有这么多同款。

    • 当你临近迟到,飞奔到公交车站等车时,望眼欲穿,竟然怎么等也等不来。

    • 当你素颜出门,全力避免路上遇见朋友时,事与愿违,今天居然这么多熟人,明明平时没有那么多人穿同款。

    • 明明平时公交车过一会就来,明明平时上街不会遇到熟人,可为什么当你越怕什么,偏偏就越来什么呢?

难道客观世界会时时与我们作对吗?

当然不是,客观世界恒久不变,真正变化的其实是你的关注点。

以上种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总结为“视网膜效应”。

01 什么是视网膜效应?

视网膜效应,通俗地说,就是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平常人更会注意到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

外界的信息还是这么多,只不过有一部分信息被我们特意关注和识别出来了,我们才会产生错误的认知。

所以,视网膜效应对我们产生的最大的影响,就是会影响和扭曲我们的认知,从而让我们对信息产生片面的、错误的判断。

当你开始对某方面事物增加关注度时,关注物出现的频率会因你的关注而增加。

这个心理学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学者卡耐基提出的。

卡耐基认为,每个人的特质中有 80% 是优点,有 20% 是缺点,但由于关注点不同,视网膜效应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有的人能更多的看到自己的优点,因此他更容易看到他人相同的优点,于是他会自信快乐,人际关系也更加和谐。

而的人他们更多的看到自己的缺点,并且看到他人也有相同的缺点,于是他们会感到不满、郁闷,人际关系也比较糟糕。

02 日常生活中的视网膜效应

视网膜效应也称“孕妇效应”。

你平常不会去注意有多少人怀孕,但一旦你自己怀孕或者爱人怀孕了,就会发现满大街都是孕妇。

孕妇本身不会凭空增多,只是由于你的关注力放在了孕妇身上,所以感知到了更多的孕妇。

类似的案例还有:

当你穿上新衣服,想要展示自己的独特性时,就会开始关注他人的着装打扮,于是就发现了更多同款。

当你站到公交站,想要解决燃眉之急时,就会关注这辆车要多久到来,于是发现它居然这么慢。

当你素面朝天出门,想要避开熟人时,就会关注街上有没有熟人,发现今天的熟人居然这么多。

其实平时的同款也那么多,平时的公交也就这个速度,平时的大街上也有很多熟人,只是因为你不在意罢了。

你关注什么,就决定了你看见什么。

 03 视网膜效应的成因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

1979年,实验人员找来一些志愿者,让他们读一本相同的书。

书中描绘了一个女性一个星期的生活,书中对女性的描述既有外向的一面,也有内向的一面。

读完之后,实验人员把志愿者分成两组,让第一组志愿者判断该女性适不适合做一个图书管理员,让第二组志愿者判断该女性适不适合做一名房产销售。

结果表明,两组志愿者都针对他们选定的职业,提出了很多该女性适合这项工作的证据。

此时,当研究者再分别问他们该女性是否适合另外一项工作时,认为她适合做图书管理员的志愿者们觉得该女性不适合房产销售的工作。

反之,认为她适合做房产销售的志愿者则认为她不适合做图书管理员

所以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看下视网膜效应是如何一步步地生效的。

首先,当你开始关注某方面时,收集信息的注意力焦点由模糊到明确,就更容易看到自己关注的信息。

但信息往往是比较复杂多样的,当你有了明确的收集信息的方向后,复杂信息可以经过筛选,变得更容易被识别和记忆。

比如,实验中如果试验人员直觉询问书中女主角适合什么职业,他们的注意力焦点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关注方向,就完全匹配不出来。

但如果,直接问书中女主角是否适合做图书管理员,这关注点就很明确,所以志愿者可以很快找到她适合做图书管理员的证据。

接着,在你看到信息、形成观点之后,你就会下意识地去寻求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更多的证据。

人们会很自然地寻找信息、确认想法,而不是寻找和自己想法矛盾的证据。

因为反驳自己的观点是违背人的直觉的。

所以人一旦形成了某个观点,跟该观点不一致的内容,就会被大脑自动地过滤掉。剩下来的自然就是你所认为的情况。

比如说,她有XX、XX,XX性格适合做图书管理员,其实,这是已经过滤掉了有更多其他的不匹配因素,从而让志愿者排除了另外一个职业选项。

04 如何运用视网膜效应?

因为视网膜效应的存在,你收到的反馈更多是自己关注的部分,不是全面的客观情况,它有可能会加固你已有的偏见,从而带来错误的、有失偏颇的认知。

比如说,当你很关心别人是不是生你气了的时候,你就会偏向于收集那个人如何对待你的负性信息。

他碰到你没有打招呼,本来与你的行为无关,但你会敏感地捕捉到这个信息,把这个比较中性的行为解释成生自己气了的表现。

这样一来,你对和他人关系的认知就和实际情况产生了偏差。

视网膜效应对信息收集也有一定的益处,它会让你在特定关注的视角下获得更深入的信息。

比如,你最近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心理学问题,会发现很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信息都显现了出来,比如一些订阅了很久的公众号里经常发布心理学的文章等等。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怎么做,去充分地利用好视网膜效应呢?

第一,可以利用视网膜效应,加深对原本信息的理解。

在对关注的部分熟悉起来后,可以多留意周围,就更容易注意到相关的内容。

如,你关注“心理学”相关知识,你需要在大脑中强化要学习它的动机。

这样你就能在日常浏览信息的过程中,如在刷知乎、刷抖音、看公众号的文章不断地关注并吸收到大量的知识,这样会快速的积累你对心理学方面的认知。

在这里,你需要做的是,强化学习动机和目标感。

第二,克服视网膜效应带来的偏见。

反思自己的关注点,从而去识别这些偏见。

比如,你在想要寻求帮助时,会格外在意别人是不是想要拒绝自己。

通过反思自己这个关注点,你会发现这种担忧,是来源于自己内心深处“求助就是软弱的表现”的这种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会越看别人,越觉得他的表情、姿势甚至是语气词都传达出拒绝的信息。

那这样的关注点不仅不能推动事情的进展,反而会阻碍你和他人的交流。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把想法转变为“寻找帮助是一种力量和勇气”,你可能就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人,都非常愿意帮助你。

05 总结

视网膜效应就像是大脑跟你玩的小把戏,让你感觉自己仿佛处于世界的中心,越去关注什么,这个东西就越会出现在我们身边。

它可能让你产生认知偏差,也可能让你获得更为深刻的信息。

那具体是哪种结果,就要看你如何应对了。

愿我们能够调整好正确的心态,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乐观面对生活,善待他人,善待自己。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标签:

ad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