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中国经济版图上,山东的特色产业伴随着传承与创新正在大放异彩。中国曾连续四年占据韩国泡菜进口量的99%,其中的八成都由山东仁兆镇供应,征服了韩国人的胃;山东曹县还向日本出口约九成的棺木,承包了他们的身后事;山东淄博是2023年最火爆的烧烤之城,强力带动旅游和经济增长。
除此之外,山东还孕育出了中国花生油之乡——莱阳。
发挥龙头作用,辐射产业全链
业内有句话叫世界花生看山东、山东花生看胶东、胶东花生看莱阳。
2023年生产总值514.39亿元,常住人口79.5万的莱阳,已经拥有鲁花龙大吉龙等一批国内知名的花生油生产企业,培育出在全球都首屈一指的花生油产业,在维护粮油安全、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等多个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观察,花生油占据了食用油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油料作物经过初榨产出原油和粕类(副产品);原油精炼后,即为精制油(食用油)。产业链下游主要为个人/家庭、餐饮服务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消费者以及商超、电商平台等销售渠道。
借助中国花生油之乡这张城市名片,莱阳的花生油企业鲁花集团乘势而上,在全国布局了30多个加工基地,带动了全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形成了集基地建设、加工研发、产品营销于一体的花生全产业链发展莱阳模式。
根据智慧招商数据系统显示,以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为选定行业,以花生油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搜索,其产业链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广东、河北等地区。
从产业链强链规划发展的角度来看,认为有两大核心要素,引领其特色产业发展:
①:天然优势+顶层规划引领产业腾飞
首先,莱阳发展花生油产业具备天然优势,资源丰富。
根据烟台日报,莱阳常年种植花生约40万亩,年产量30万吨,是全国花生优势主产区之一,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被中国粮油学会命名为中国花生油之乡的城市。
从顶层设计上,莱阳历来高度重视花生产业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该市把擦亮中国花生油之乡名片提升为全市发展战略,在推动花生品种更新、产品创新、集群发展等方面表现积极,通过培育规模以上花生产业链企业、建设花生油加工产业园区等方式,推动花生油产业链的集聚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走出了一条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集群化发展、国际化购销的发展之路。
②强龙头、延链条打造高附加值产业体系
2022年,莱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纽带,创新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组建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大文旅、电商等新业态应用,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社品牌社,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多渠道增收致富。
具体来说,莱阳主要靠强龙头、延链条等举措,加大花生良种培育推广力度、打造优质种植模式、创新先进加工技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进而不断做深做实花生油料产业链。
这里不得不提到,从莱阳走出来的鲁花集团,成立于1983年,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横跨食用油、调味品、米面等多个行业,食用油年生产能力150万吨,调味品年生产能力30万吨,米面年加工能力50万吨。
在科技创新方面,以鲁花为首的企业研发出5S物理压榨工艺,该工艺采用纯物理技术,全过程不涉及任何化学物质的添加和污染,针对性地解决了传统土榨法存在的问题,提高了花生油的品质和安全性,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在产业发展上,鲁花牵头行业优势单位,组建了由12所大学、9家科研院所、27家食用油生产企业组成的国家食用植物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骨干企业倍增计划,培育规模以上花生产业链企业7家,花生产业总产值达到215亿元,以加工为切入点,向前延伸良种繁育和基地建设,向后拓展科技研发和品牌打造,进一步放大花生集群优势,推进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一体化发展,显著提升当地花生种植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水平,联盟食用油加工总量占国内非外资企业加工量80%以上。
根据新华网,目前,鲁花已经在14个省市自治区建设了22个食用油生产加工基地,带动了山东、河南、江苏、辽宁、内蒙古等地发展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900多万亩,油葵基地150多万亩。
莱阳的花生油产业链只是山东省粮油产业发展的一个经典缩影,可以发现,一个全产业链龙头所能发挥的赋能效用无法忽视。
伴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聚集,而在其带动下,莱阳花生油产业在成本效率、产品研发、品牌塑造上都得到了有力支持,进而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将有利于建设起链条完整、优势互补、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按照山东大花生产业分布,在莱阳等主产区规划布局4处50万吨食用油加工基地,100万亩花生生产基地,1处科技研发中心,两个营销中心,形成了多条集基地建设、加工研发、产品营销于一体的花生全产业链发展山东模式,并进一步将产业模式辐射到全国,先后在河南正阳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延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花生油加工基地,新增花生油产能25万吨,带动标准化生产基地200多万亩。
产业新兴化,打造特色产业经济模式
观察发现,莱阳通过发展花生油产业链,培育并依托鲁花集团、龙大集团、春雪集团、天府集团等龙头企业,发挥其在产业链中的引领作用,延链补链强链进而带动全省乃至全国的相关产业链发展。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下,面对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兴起,其产业也正在向新而行,聚焦绿色食品产业,助力积极发展。
当下,莱阳市推行1+3+3+X主导产业体系,指代绿色食品优势产业、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三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清洁能源三大未来产业。
其中,绿色食品产业是核心,也是深度融入烟台市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的重要发力点。继省级食品工业强县、特色优势食品产业集群之后,今年6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2024年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莱阳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成为烟台市三个入围项目之一。
官方数据显示,该产业现有规上工业企业130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7%。绿色食品产业规模长年占规上工业三分之二以上。2023年度该产业累计完成本土产值24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6%,是工业经济名副其实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输出莱阳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绿色食品业作为万亿级预制菜的蓝海赛道,是优势再造和换道领跑的重要抓手,在莱阳乃至山东省的发展不容小觑。
山东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源地,为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剑指预制菜世界工厂。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2月全国第一个省级预制菜产业联盟——山东预制菜产业联盟成立,全省预制菜全产业链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
而莱阳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地一众企业开始向日本供应预制菜品,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和深耕,莱阳市形成蔬菜、畜禽、水产、面点等全品类、全链条预制菜产业体系。
现今立足良好的农业产业化基础,聚力培强产业优势,发挥鲁花集团、龙大集团、春雪集团、天府集团、龙大美食等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发挥自有基地和订单式标准化种植基地优势,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建成一批全国领先的食品加工集聚区,实现75%的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2023年获评中国预制菜第一市。
从花生油产业链的发迹再到预制菜的大放异彩,莱阳之所以能够助推产业积极发展,在于具备性的洞察眼光和精准有效的产业规划,利用自身的优势与时代趋势紧密相连,迸发出全新的经济活力。
规划先行,智驭未来
立足于这一日新月异的时代,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宏伟蓝图中,各地需要认识到产业规划的重要性,这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市场深度融合、实现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的必由之路。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旨在打破地域壁垒,促进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而这一过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科学合理、性的产业规划作为指引。
产业规划不仅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思熟虑,更是对现实挑战的积极应对与战略部署。它并非千篇一律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地方产业发展要实现转型升级、持续壮大,离不开智慧与策略的精准导航。这正是智库在地方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所在,即为地方产业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和智力支持。
类似莱阳模式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仍有许多,例如此前为河南驻马店规划构建的生产加工+文化创意双轮驱动模式,打造中国特色贡醋文化产品生态博览园区,以4A级景区为标准,建设成集贡醋文化博览、品质生产、生态观光等于一体的宜业、宜游、宜居的三产融合醋业发展新标杆。
在辽宁沈阳,产业研究院助力以食品科技创新加速为核心,围绕预制食品、健康食品、休闲食品、进出口食品、新型食品五大领域,打造1+5+X食品产业生态,推动区域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东北食品生态振兴示范区。
在华东地区的广东汕头,紧紧围绕汕头都市圈及粤东城市的功能定位及产业资源优势,帮助海源粤东国际食品智慧产业园战略定位粤东食品产业灯塔园区,旨在实现产业发展引领、创新活力彰显。
在海南,紧抓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发展机遇,帮助海南三亚挖掘农投集团自有产业资源,结合区位、政策、平台等各方优势,围绕服务三农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上中下游产业体系,立足于三亚城市保供发展需要,延伸发展农业商贸流通与食品智造等板块,打造成为集研、产、供、销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业科技产业园区。
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认为我国各地都蕴藏着各具特色的资源与价值,会带来独特的产业优势与发展机遇。不过,发展过程中往往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人才培育、品牌打造、配套服务等方面亟待提升,这不仅需要政策支持,还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可充分发挥智库在政策研究、决策咨询、创新引领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希望通过首创的实地调研+AI产业大数据+专家技术洞察+招商资源前置的特色产业规划模式,深入研究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市场动态、做好产业发展定位,做好发展要素支撑,量身打造发展蓝图,进而助力产业突破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
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