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竞品分析无疑是产品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对于B端产品来说,竞品分析的难度远高于C端产品。本文通过总结笔者多年来的B端竞品分析经验,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地选择和试用B端竞品、获取相关信息等,并提出针对性的分析方法。希望本文的分享能为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为什么要做竞品分析
1. 了解市场,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竞品分析,可以全面了解行业和市场的动态、趋势和竞争格局,从而提供决策支持,为产品制定更精准的战略,合理分配资源。如:判断是否进入新市场、是否开发新产品、如何定位新产品以及避免与巨头正面竞争等。
2. 学习借鉴,优化产品及服务
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明确自身优势和差距,并学习竞品的优点,改进自身产品的功能设计、运营模式、服务等,提高竞争力。
3. 市场预警,提前布局规划
通过竞争分析,定时监测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对手的异动,评估潜在风险,识别新的机会,以提前做好布局规划。
4. 个人成长,提升综合素质
竞品分析可以锻炼逻辑思维,提升对行业的理解力。且从用户视角去体验产品,可以培养用户导向思维。撰写报告的过程中,还能加强总结归纳能力。
二、B端竞品分析与C端竞品分析的差异
由于B端产品与C端产品的受众群体、产品形态、业务逻辑复杂度等有巨大的差异,竞争分析的难度、侧重点也不同。
1. 竞品选择
B端产品一般散落在各个企业的官网,没有一个平台集中展示各业务领域的B端产品,功能相似度高的竞品相对较少;而C端产品集中在各大应用商店,同类竞品多。
2. 竞品试用
B端产品使用需付费,部分产品还不支持直接申请账号体验。即使可以试用,也只能体验到部分功能,成本高;而C端产品一般在应用商店下载后即可试用,核心功能基本都能体验到,成本低。
3. 信息获取
B端产品的公开信息有限,信息获取难度较高;而C端产品信息获取相对容易,一般通过应用商店介绍及用户评价、产品内功能更新日志、行业报告等等可以获取大量信息。
4. 分析门槛
B端产品的业务逻辑较为复杂,需要对行业和业务知识有一定基础,才能深入理解功能背后的设计逻辑;而C端产品面向个人消费者,逻辑较为简单,通常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理解门槛低。
5. 用户特征&反馈获取
由于B端产品的定制化和专业性,竞品客户通常不愿意透露过多信息,导致研究者并非直接用户,无法深入了解竞品的实际使用情况。
6. 分析侧重点
B端产品的分析更关注产品功能和技术架构、客户案例和行业应用、售前售后支持、市场占有率和口碑、销售渠道和合作伙伴、安全性等;而C端产品的分析更关注用户体验和界面设计、功能创新和差异化、品牌影响力、广告和推广策略等。
三、B端竞品分析的步骤
B端竞品分析的常规步骤为:明确目标→选择竞品→确定分析维度→产品体验+资料搜索→归纳分析,形成报告。
接下来,将逐一展开介绍每个步骤的操作方法,以及如何应对B端竞品分析的难点。
步骤一:明确目标
首先,需要明确竞品分析的目标,例如前面章节所提到的了解市场格局、识别竞争对手的优势和不足、优化产品功能、制定市场策略等。目标会影响后续分析维度、分析侧重点的确定,明确的目标可以确保后续研究方向不跑偏。
步骤二:选择竞品
选择合适的竞品是竞品分析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分析内容的必要性、可参考性。需注意的是,竞品不一定是同一种产品形态,广义上,竞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1)直接竞品:与自身产品功能、目标用户和市场完全重合的产品,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类竞品通常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核心竞品。
2)间接竞品:不完全相同但能够满足相同需求或解决相同问题的产品。这些产品可能属于不同的类别,但目标用户和市场存在重叠,如麦当劳和星巴克。虽然并不完全构成直接竞争关系,但仍需关注以了解市场动态。
3)替代品:能够替代自身产品但不属于同一类别或行业的产品。这些产品通常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来满足同样的需求,如自行车和公交车。
4)潜在竞品:这类竞品尚未进入市场或正在开发中,但未来可能会对自身产品构成威胁。需要提前关注并分析其潜在的竞争力和发展方向。
5)补充性产品:虽然不是直接竞争对手,但其存在可能会影响到自身产品的市场表现,这些产品与自身产品有一定的关联性,消费者可能会在选择其中一个时影响对另一个的需求。如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虽然智能手表不是直接与智能手机竞争,但它们的功能互补且关联紧密。
我们前面提到过,B端的竞品选择较C端难,那么,对于B端产品,该如何更高效地选择竞品呢?
一般而言,竞品选择遵循以下原则:
优先选择直接竞争者,因为目标用户、解决方案高度重合,对自身产品有较大竞争威胁;
选择行业标杆,市场份额大的,可作为重点学习、参考的榜样;
根据分析目的,选择相似度高或有代表性、有特色的竞品。
依据上述原则,可通过以下途径选择竞品:
1)找售前/销售沟通
作为与客户近距离打交道的人,售前/销售在打单时能够直接了解到是谁在跟公司竞争,以及客户知道哪些竞品。一般而言,这类竞品属于直接竞品,需要重点关注,并及时输出相关竞争材料支撑售前/销售打单。
2)借助竞品分析工具和平台
在一些B2B选型网站、软件评测机构的报告、排行榜中可以参考选择某领域的竞品,如g2.com 、Gartner、Nucleus Research、Capterra等,获取竞争对手的产品信息、功能特点、用户评价等数据。
3)通过搜索引擎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搜索时,会展示用户还搜索了列表,通过该列表可以找到相关产品。
4)通过企业信息查询平台
在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查询某产品/公司时,【公司发展】项会展示【竞品信息】,如天眼查。
5)找招标信息
B端大型客户一般会通过招标来确定供应商,因此可以利用专业的招标信息平台,如政府采购网、中国招标网、各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以及国际上的如TenderTiger、GovWin等,查找相关的招标公告和中标公告,来选择竞品。
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
步骤三:确定分析维度
根据研究目的、目标受众、产品所处阶段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竞品分析的维度。常见分析维度如下:
我们还可以借助AI,告诉它你的研究目的、目标受众、研究对象、初步的分析维度等,让它帮你查漏补缺,以确定最终的分析框架。
步骤四:产品体验+资料搜索
确定分析维度后,即可开始体验产品,搜索竞品的相关资料了。这个环节最费时间,却也最关键,直接影响最终分析结论的可参考价值。
对于可以体验的B端产品,都尽可能地去申请试用。只有实操产品,才能对竞品的功能设计、界面布局、交互体验等更有实感,学习借鉴也更加高效。一般地,在产品官网可以找到产品体验的入口。有的产品自行注册账号便可试用,但有试用期限、功能限制(如salesforce、sap),而有的产品需要提交资料等待竞品销售对接。
如果无法体验产品,则可通过桌面研究搜索各种现成的资料。笔者经常使用的途径包括:
产品官网:一般包含公司产品的最新重大动态、产品介绍、解决方案、标杆案例、服务支持、生态等等,是公司重要资源网站的集散地,通过官网可以链接社区、帮助中心。
产品帮助/文档中心:可以通过文档/视频课程详细了解产品新功能、重点功能设计和操作方法。
产品社区/博客/学习平台:可以观察竞品的运营策略(如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方面的手段)和用户反馈。
产品新媒体账号:可以了解竞品的最新市场动态(如重要营销活动、产品认证资质、标杆客户等等)。
搜索引擎:利用谷歌/百度的图片链接功能,可找到产品界面、宣传视频等材料,同时搜索也能找到一些用户的试用/使用感受。
上市公司财报:可以了解竞品的投融资、研发投入、销售情况等。
售前/营销/规划部门提供的材料:如果公司内部有专设的售前/营销/产品规划部门,他们通常会定期关注竞品动态输出相应的洞察材料,或者参与竞品的重要营销活动(如新品发布会),总结重要发现。因此,可以求助他们获取相关材料。
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借助AI联网和秘塔AI搜索来搜索竞品相关资料,让AI发挥最大价值。
另外,大家体验/搜集资料的过程,一定要做好以下两点,可以帮你节省许多不必要的时间成本!
1)资料存档
体验竞品的时候,可以截图、录屏,以便汇报或展示时更有理有据、更有说服力。且竞品体验有期限,做好资料存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返工。
竞品的重要资料网址应记录下来,附在后续报告中,便于查阅。
2)按分析维度汇总资料
为了提高后续报告的撰写效率,建议按照分析维度整理各个竞品的资料,可以根据个人习惯,以表格/文档/思维导图的形式搭建框架,然后将资料逐步地填充进去,后续还可以持续地迭代更新。
步骤五:归纳分析,形成报告
收集完资料后,需要将信息进行归纳分析,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做到有始有终,并将相关结论同步给对应产品团队,推动闭环。
如何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呢?常见的分析方法如下:
需注意的是,写报告不是单纯地罗列收集到的竞品信息,应该洞察竞品的亮点、优势,且进一步地知其所以然,分析背后的逻辑和原因,从而得出有价值的建议指导决策。报告参考框架如下:
具体可根据分析目的、维度灵活变动。以下是笔者以往轻流帮助体系和运营策略分析报告的正文框架示例:
以上就是B端竞品分析方法的全部内容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