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便利店,买到一瓶550ml的农夫山泉或怡宝矿泉水还要2元,但在蜜雪冰城,1块钱,你就能带走一个比矿泉水还大的660ml冰杯,还是满杯的那种。
7月初,蜜雪冰城上线一元新品——雪王冰杯, 瞬间引爆社交网络。大家都被这性价比惊到了,毕竟在隔壁泰国,冰杯还得2元呢!
可谁曾想,仅仅9天时间,蜜雪冰城就因这冰杯火上了热搜,不过这次可不是因为好评如潮,而是被吐槽得体无完肤。
消费者抱怨,自己兴冲冲跑去,却遭遇门店不卖、长时间等待、店员态度冷淡甚至强制捆绑销售(比如非得买杯4元的柠檬水才给冰杯)的尴尬。更有甚者,已经下单的消费者还被迫退单,这心情,比吃了闭门羹还堵得慌。
一时间,网上怨声载道,蜜雪冰城背刺打工人蜜雪冰城玩不起的言论四起,相关话题轮番登上热搜榜。蜜雪冰城,这个一向以低价策略俘获人心的品牌,这次在冰杯上算是栽了个跟头。
面对铺天盖地的投诉,蜜雪冰城终于在7月11日通过官方微博发表了道歉声明,解释称部分门店因冰块供应不足,导致无法持续供应雪王冰杯,因此出现了临时下架或暂停售卖的情况。
这解释听起来挺无奈,但也让人不禁怀疑:这到底是真心想卖,还是只是一场营销作秀?
朴实无华价格战,到底因什么而翻车?
探讨蜜雪冰城冰杯事件背后的矛盾根源,首先需明确,任何冲突往往源于利益分配的不均衡。
此次蜜雪冰城推出的1元冰杯活动,表面上看似双赢:消费者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品牌则借此机会赢得了广泛关注与流量,进一步巩固了其亲民、平价的品牌形象,但只有加盟商不愿意。
为何加盟商对此反应强烈?关键在于成本与收益的严重失衡,说白了就是不赚钱。为了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行业对比入手。例如,农夫山泉一箱160g、24杯的冰杯,给一级经销商批发价为42元,给二级经销商的批发价60元,二级商最终批发给各个销售终端,销售终端零售价96元,最后消费者购买到的价格就是4元一杯,而各级经销商利润差不多为20元左右。
而蜜雪冰城之所以能出售一元杯,是因为蜜雪冰城采用门店自制冰块的方式,省去了中间的运输和储存环节,这也是蜜雪冰城可以打低价的原因。
虽然省去了部分中间环节,但其冰杯成本(包括杯子、吸管、包装袋等)及运营费用(机械设备、人力、水电等)累加后,已接近甚至超过售价,使得加盟商几乎无利可图。
根据蜜雪冰城2022年招股书披露的信息,蜜雪冰城每个杯子、吸管、包装袋成本分别为0.3元、0.11元、0.09元,合计达到了0.5元。而据界面新闻最新报道目前门店单个杯子的成本价接近7毛钱,1元冰杯确实很难赚钱。
图源:小红书@外滩萧亚轩
进一步,这种低价策略对加盟商的日常运营造成了直接影响。原本,消费者购买冰块需支付2元的杯子费用,但尚能维持一定收益。而今,1元冰杯的推出,不仅加剧了门店冰块的消耗速度,还因性价比极高而引发消费者的囤货热潮,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帖子晒出其一买就是30杯,进一步加剧了门店的供应压力。
而且,购买冰杯的消费者大多出于自行制作饮品的目的,如咖啡或牛奶,从而分薄了蜜雪冰城原有饮品的销量。这与农夫山泉等瓶装饮料品牌不同,前者能借助冰杯带动瓶装饮料的销售,而对于蜜雪冰城来说,冰块的生意,不仅不能带动其他产品的销量,甚至还挤兑盈利品类的销售。
与此同时,一块钱冰杯的制作还加重了店里的服务员的工作量,本来任务就繁重,还会因随便给顾客两毛钱的吸管遭店长骂。
而加盟商也是又忙又累又没赚到钱,怒气横生,干脆停了。
2024年,冰杯爆火
冰杯,顾名思义,就是杯装冰块,不过冰杯中的冰块并非普通自制冰块,而是采用特殊工艺制作的冰块,硬度大,降温快,更耐融。
近年来冰杯在便利店市场如全家、罗森等渠道中逐渐崭露头角,而今年夏天,冰杯的热度又上了一个新高度。据界面新闻报道,全家的冰杯销量在今年持续走高,增长率维持在50%以上。
这股热潮甚至一度蔓延到了制冰机的火爆上。自6月以来,天猫平台上的制冰机销量激增,同比增长超过315%,连续两年成交同比增长210%。
笔者在上海多家便利店的实地探访中发现,冰杯已经占据了店内冰柜的显著位置,有的店铺甚至专门设置了存放冰杯的冰柜。在外卖平台上,月销过百的冰杯产品比比皆是,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图源:小红书@晓卢卢
那么平平无奇的冰杯,为何这么火呢?笔者认为冰杯的流行,至少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得益于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与推动。在高温酷暑下,年轻人纷纷将冰杯视为解暑神器,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冰杯DIY的乐趣,如将冰块与咖啡、奶茶、果汁等饮品混合,自制个性化的冰饮。
小红书上关于冰杯的笔记已超过4万篇,各种便利店自制饮品DIY夏日饮品冰杯调酒等话题层出不穷,冰杯俨然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单品。比如有攻略就提到茉莉乌龙+水溶c100+冰杯可得到西柚水乌龙;茉莉清茶+旺仔牛奶+冰杯可得到茉香奶绿……
图源:小红书@贪吃的小卡
其次,冰杯的兴起也契合了年轻人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趋势。《2023即时零售冰品冰饮消费趋势白皮书》指出,超过四成的消费者倾向于在冰镇状态下享用酒水、饮料、乳制品,这一需求推动了包括冰杯在内的冰品市场的快速增长。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饮品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解渴,而是追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口感体验。冰杯的流行就与消费者的此类需求背景密切相关。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表示冰杯的走红背后,是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调配仪式感,追逐具备社交属性与高话题度的新品的消费理念的具体展现。
再者,冰杯的性价比也是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雪糕刺客水果刺客等高价消费品频出的背景下,冰杯以其相对较低的价格和实用的功能,成为年轻人平衡省钱与享受之间矛盾的理想选择。
冰杯既节省了成本,提升了生活的仪式感,何乐而不为呢?反正消费降级,消费者点外卖瑞幸半杯都是冰,不如自己花钱买冰块,一步到位。
冰杯刚火就成刺客?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冰杯是一种舶来品。
回溯至2012年,韩国便利店CU的创举——推出首款冰杯搭配袋装咖啡的组合,巧妙地利用价格优势,满足了消费者对性价比与便捷性的双重追求。这一创新迅速在韩国市场引起轰动,不仅便利店,连头部饮料制造商也纷纷效仿,共同推动了冰杯文化的兴起。
日本市场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丰富了冰杯的品类,从纯冰杯到碎冰、板冰,满足了更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在日韩等国,冰杯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智研瞻产业研究院介绍,在日本的便利店中,一次性冰杯的年消费量已经达到25.7亿杯,冰杯已经成为和饮料一样的大众消费品。
相比之下,中国的冰杯市场虽起步较晚,但潜力巨大。《2023即时零售冰品冰饮消费趋势白皮书》预测,未来三年冰品冰饮在即时零售渠道增速预计将达到39%,远超全渠道8%的增速。预计2026年,冰品冰饮即时零售销售规模将实现超过四倍增长,有望突破630亿元。
面对这一蓝海市场,众多玩家纷至沓来,从全家、罗森、711等连锁便利店到饿了么、盒马、叮咚买菜等新零售平台,再到奥雪、唐府、大桥道等冷饮与冰淇淋品牌,纷纷推出自家冰杯产品,力求在这片商业大陆上分得一杯羹。
市场的繁荣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冰杯产品不断迭代升级,从最初的纯净水冰块,到如今的水果味、咖啡味、茶饮味等多种口味,以及冰球、方冰等细分形态,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农夫山泉也推出了冰杯
花样内卷之下,冰杯价格也水涨船高。部分冰球、方冰的价格约在9元一个,而水果冰杯、咖啡冰杯、茶饮冰杯的价格多为5元以上,甚至超过10元/杯。为了提高利润,有的冰杯还通过搭配售卖的方式进行产品溢价。比如山东橙子便利上架了DIY鲜奶茶套餐,农夫山泉乌龙茶+悦鲜活牛奶+冰杯,整套售价高达35.9元。
这样算下来,一杯冰杯的价格区间为3元到十几元,部分高端冰杯价格比饮料还贵,称得上是冰杯刺客了,打工人直呼伤不起。
当然,冰杯价格的上涨背后,除了市场竞争的推动外,还受到供需关系、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随着夏季的到来,冰镇产品需求激增,供不应求,加之原材料、包装材料、水、电和人力等成本上涨,都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冰杯的售价。
在此背景下,蜜雪冰城1元冰杯的出现犹如一道光,为消费者带来了一股清流,消费者都盼着雪王能来拯救市场,没想到仅仅9天,这股清流就变成了泥石流。此事发生之后,也有些理性的网友表示理解,提出了诸如限量销售协调供应等建议,用来平衡各方利益。
也有观点认为,蜜雪冰城可以借鉴其他茶饮品牌如Manner的做法,鼓励顾客自带容器,以降低成本并提升顾客体验。此外,茶百道等品牌的做法也值得参考,即将低价冰水产品作为贴心服务而非主打销售品,从而避免引发大规模囤货和供应链紧张,你怎么看?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