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AI+)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当前,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作为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关联的人形机器人产业,不仅是未来产业的先锋,也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当地时间周三,英国计算机科学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Stability AI与Schelling AI的联合创始人埃马德莫斯塔克 (Emad Mostaque) 对中国机器人的未来做出了大胆的预测,并在X上发帖称:中国将成为第一个拥有1亿个机器人的国家,然后是10亿个机器人。超出所有人的预料。
对此,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回应称:未来机器人的数量将远远超过人类,重申了他之前发表过的观点。
此前,马斯克预测,明年将有1000多个或数千个擎天柱机器人在特斯拉工作,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可能会超过人类,可能达到100亿至200亿个。
同时,马斯克表示,人形机器人单位质量的复杂性要高得多,但我仍认为它最终的成本将不到一辆汽车的一半,它们的普及程度将是汽车的10倍。
回看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情况:
——人形机器人整体框架
人形机器人本质是AI系统落地物理世界的最佳载体,算法是核心,需与硬件匹配。机器人的输出包含了虚拟与物理两种能力。虽然人形机器人从本体硬件上看,存在抗压硬度与灵敏度不足的问题,但更核心问题在于是算法对运动能力的控制,包括本体平衡、行走的步态、手部抓取等规划与控制。这需要成熟的感知系统基础、强大的算法分解任务和规划动作、大模型不断仿真训练以及超强的算力支撑。同时要求,算法与硬件相匹配,这要求机器人企业需自研算法,并持续更新迭代。
——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价值量预测
根据Tesla AI Day的数据,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2023年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价值量排名前三的是无框力矩电机、减速器和力传感器;而2030年,无框力矩电机价值量占比下降,力传感器、减速器价值量占比上升,且力传感器将超过减速器,排名第二,三者合计占比仍超过50%。
——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广阔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形机器人已有商业应用场景预期落地,例如巡逻、物流仓储;商业化进程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则有EVE和Digit。具体而言,美国1X technologies公司与ADT commercial公司共同研发的人形机器人EVE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巡逻安保场景;Digit的应用场景主要是在物流仓储环节,进行的任务主要包括卸载货车、搬运箱子、管理货架等,预计将在2025年全面上市。
在政策、资本以及技术多维度赋能下,人形机器人市场的潜力有望被加速释放。未来的商业应用场景有望渗透进入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马斯克曾表示其设计特斯拉机器人的远景目标是让其服务于千家万户比如做饭、修剪草坪、照顾老人等。目前较有潜力的人形机器人发展方向主要面向制造业、航天探索、生活服务业、高校科研等,预计2025年人形机器人将有望实现制造业场景应用的突破,小批量应用于电子、汽车等生产制造环境。
根据2023年5月GGII发布的报告预测,预计到2026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在服务机器人中的渗透率有望达到3.5%,市场规模超20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美元。参考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约占全球市场25%的数值测算,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50亿美元。
机构人士和业内专家普遍认为,2024年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加速之年和商业化元年,板块催化密集,商业化落地也逐渐清晰。科技巨头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持续投入有望驱动行业不断突破,人形机器人量产并实现大规模应用迎来曙光,商业化落地可期,有望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宇树科技联合创始人陈立认为,人形机器人将会以比较快的速度先在B端应用,未来进入C端市场还需要相对比较长远的时间。他表示,未来3-5年更看好人形机器人在能源行业的运维检修及巡检场景中的应用,让它们去完成强度高、环境差,不太适合人类去做而又需要适应人类环境和地形,同时也需要用到各种人类工具的工作。
对于未来的人形机器人,陈立给出了更具体的预期。他表示,最终的人形机器人,甚至是所有机器人,应该按斤来售卖,就像猪肉一样,撇开研发成本,其实就是一堆材料,就是铁、钢、铜或者一些塑料件,源头是各种矿,就是按斤卖的。如果人形机器人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可以以这种方式进行出货,我相信在那个场景,人形机器人满大街跑肯定是会实现的。
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