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泰国,既是亚洲国家最具历史底蕴以及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之一,也是地域文化交融的鲜活范例,其稳健的经济发展与积极的国际合作姿态,让这个国家充满了魅力。
令人惊奇的是,泰国还是东南亚国家唯一没有被殖民的国家,更幸运地躲开了两次世界大战,甚至还曾是亚洲有名的四小虎之一,可时至今日,其经济非但没有进入亚洲前列,甚至还深陷中等收入陷阱泥淖,无法自拔。
这不禁让人好奇:泰国,何以至此?
1、从暹罗到泰国
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源于中国西南部的哀牢人,他们在汉朝时期由国王柳貌带领下归顺朝廷。
然而在公元77年,哀牢人因为叛乱,最终被东汉灭国。
亡国之后的哀牢人沿着澜沧江南下建立了澜沧小国和南掌王国,分别成为今日老挝佬族和缅甸掸族祖先。
哀牢人中的一部分继续向南迁移,在今天湄公河流域建立了暹罗和兰纳两个国家,这些人被称为泰人,而留在原地的哀牢人则演变为今天的傣族。
因此,傣泰民族原本是一家。
泰人到来之前,湄公河流域分别由北边的堕罗钵底王国以及南边的罗斛国统治,随着南迁的泰人逐渐融入其中,彼此相安无事过了很多年。
不过,随着半岛霸主高棉帝国兴起,堕罗钵底王国以及罗斛国先后被征服,高棉人成为当时湄公河流域无可争议的霸主。
13世纪,蒙古大军攻陷大理后,挥师南下攻击高棉帝国,部分泰人继续南迁,并在湄南河中游开始定居。
公元1238年,泰人膺它沙罗铁一世趁吴哥王朝衰落,带领族人揭竿而起,在泰国北部城市素可泰登基称国王。
素可泰王朝时期的三位统治者都有着远大抱负,其中第三位君主兰甘亨一世最为出众,不仅开疆拓土,还发明了泰国文字,弘扬佛教,使得泰国文明进入兴盛时期。
公元1350年,泰人拉玛铁菩提一世在泰国中部城市阿瑜陀耶登基称国王,史称阿瑜陀耶王朝。
此时,素可泰国力已走向衰落,被成立不久的阿瑜陀耶王国吞并,泰国又进入大成王朝时期。
因为大城王朝所在地曾是罗斛国的旧址,且又吞并了暹国,因此中国一般将之称为暹罗,大城王朝也被称为暹罗阿瑜陀耶王朝。
公元1432年,阿瑜陀耶王朝第八位国王波隆摩罗阇二世灭掉柬埔寨吴哥王朝,泰国领土再次得到扩充。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正值明朝初年,暹罗还是大明的藩属国。
为了寻求庇护,阿瑜陀耶王朝向明朝称臣纳贡,国王则被册封为暹罗王;明永乐元年,明成祖又赐给暹逻王金银大印,阿瑜陀耶王朝政权进一步巩固。
那时中南半岛的缅甸为了争夺地区霸权,不断与阿瑜陀耶王朝发生争斗,互相各有胜负,战争持续了数百年时间。
直到1767年,阿瑜陀耶王朝的国都被缅甸军队攻占,国祚417年的阿瑜陀耶王国就此灭亡,这也是泰国迄今历时最长的王朝。
此时,有个祖籍广东潮汕的华人郑信(也称达信),在暹罗东部组建军队,率领泰人击溃缅军,并在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了新都城,建立了吞武里王朝。
登基后的郑信励精图治,不仅坚决抵御侵略,还积极发展经济,并与中国修好。
1777年,清朝政府准许暹罗使节到清廷朝贡,正式承认郑信建立的吞武里王朝。
1782年,郑信的妹夫兼昭披耶·却克里发动宫廷政变,废掉并杀害郑信,同时迁都至曼谷,开建大皇宫,泰国历史上的第四个王朝——却克里王朝(泰国王朝)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郑信虽然统治泰国时间只有15年,但他的功绩却被泰国人铭记在心。
时至今日,吞武里城仍然矗立着郑信的骑马铜像,并建有郑王庙,成为泰国王家寺庙之一,泰国政府还将郑信登位的12月28日设为郑皇节,定为全国性节日。
篡位后的昭披耶·却克里即曼谷王朝的第一任国王,史称拉玛一世。
虽然却克里家族的王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但后世几任国王对泰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却功不可没。
2、泰国外交上的左右逢源
拉玛一世之后的拉玛二世、拉玛三世都是出色的守成之君,不仅继续维持曼谷王朝的盛世,还将泰国提升到中南半岛最强国的位置。
尤其是被泰国人尊称为马古大帝的拉玛四世,在位期间主动打开国门,学习西方国家,不仅没有让泰国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反而保持了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完整。
拉玛四世统治泰国时,正是欧洲列强染指亚洲时期,周围的缅甸已是英国殖民地,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则是法国殖民地。
自然,这些欧洲列强也对泰国觊觎已久。此外,已将印尼占为殖民地的荷兰,也对泰国垂涎不已。
不过,曾在西方接受过教育的拉玛四世,巧妙地利用西方各国之间的矛盾,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既与英国和美国保持友好关系,也与俄罗斯和日本等大国建立紧密的联系,使得泰国成为亚洲地区的政治平衡点,让列强不敢轻举妄动。
甚至,拉玛四世还凭借与美国的亲密关系,先后从美国拿到总计超过1.17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让泰国不仅有了维护自身独立的经济实力,也愿意更主动与欧美国家进行接触。
拉玛四世的儿子拉玛五世(朱拉隆功)继承王位后,不仅继承了父亲的灵活外交政策,更在泰国实行全方位的西式改革,使得泰国逐步成为亚洲最早进入近代化的国家之一。
朱拉隆功即位时,曾花了四年时间游历新加坡、印尼和印度等西方殖民地,以熟悉西方的政府管理模式,这为他后来的各项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等正式登上王位后,他又先后访问了意大利、奥匈帝国、俄国、瑞典、丹麦、德国等欧洲国家,真切体会到资本主义国家与封建帝制国家的区别。
因其为泰国规划了长远发展的路径,同时帮助泰国赢得了欧美国家的尊重,拉玛五世被泰国人称为朱拉隆功大帝,成为泰国人民最崇敬的人物之一。
后续继位的拉玛六世废除一夫多妻制度、实行义务教育,甚至还以战胜国身份,成功废除了欧洲列强在泰国的治外法权,提升了泰国的国际地位。
不过,却克里家族竭力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积极模样,根本目的是希望借此讨好西方和国民,继续维持国内的君主专制现状。
可惜事与愿违,随着一战后的世界经济危机逐渐蔓延到了泰国,导致经济下滑严重,执政的拉玛七世不得不削减了大量军事支出和军人待遇,激发军队不满。
1932年,一批由军人和文官组成的人民党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逼迫拉玛七世签署了由人民党起草的临时宪法,宣布泰国自此从君主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
虽然从宪法角度看,泰国国王和英国国王类似,自此成为了国家的精神领袖,没有实权。
可对比英国国王,历任泰国国王手中的权力却要大得多,这就必须提到最受泰国人敬重的拉玛九世普密蓬。
3、普密蓬国王
普密蓬是拉玛八世阿南塔·玛希敦的弟弟,而拉玛八世继位没多久就遇到二战。
那时的拉玛八世手上并无实权,因为军方态度强硬,逼迫国王靠边站,大权掌握在泰国总理銮披汶·颂堪手上,而他之前是泰国的陆军副总司令。
与历届国王亲欧美不同,銮披汶觉得欧美是压迫者,他更倾向当时打着东亚共荣的日本,觉得日本才是亚洲人的希望。
因此,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四个小时后,日本军队直扑泰国,由銮披汶领导的泰国政府象征性地抵抗了几个小时后便举手投降,随后便成为了日本的盟友。
事实上,当时多数泰国人是欢迎与日本合作的,在他们眼里,能打败英美等列强的日本人堪称亚洲人的骄傲。
而在泰国政界和军界,他们更信奉这么一句谚语,随风弯曲的树才是可以在暴风雨中幸存下来的树。
识时务者为俊杰,谁强就倒向谁……这是泰国人不断周旋在列强之间得出的经验,如今又复制到了对日关系上。
日本对待泰国的态度要好于对待中国、朝鲜等国,因为他们希望仿照德国,也有一批诸如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小弟,真正成为亚洲的带头大哥。
取得日本支持后,泰国也获得了不少的好处,比如日本帮助其收复了不少过去失去的领土,还获得了不少军备和经济援助。
二战结束时,盟国倒是很理解泰国的一贯做法,并没有过多为难泰国。
顺利躲过战火的泰国,却在1946年失去了自己的国王。
当时,毫无存在感的拉玛八世在皇宫中突然遇刺身亡,年仅21岁。
蹊跷的是,此案至今都没有找出真凶,也不许再提。
拉玛八世离世,弟弟普密蓬顺利接任王位,为拉玛九世。
那时的普密蓬很想重振皇权,但苦于大权掌握在军人手中,实在无能为力。
1949年,普密蓬应国内改革派要求,将国名暹罗正式更名为泰国,意为自由之地。
可国王自己并不自由,因为时刻都被军方势力所制约。
有意思的是,最终将普密蓬捧上神位的,居然还是来自军队的强人。
1958年,泰国军事强人沙立发动政变,当上了总理。
为了给自己政变找到合理性,他提出了民族、佛教、国王三位一体的口号。
前面两个都是虚的,唯独国王是实实在在的真人。
因为曼谷王朝是驱逐缅甸人的却克里家族建立,在民间颇得民心,几代国王都深受百姓爱戴。
沙立目的也很简单,既然前任对王室态度那么恶劣,自己就索性尊王攘夷,借助百姓对国王的尊重,从而获得政权的合法性。
为此,沙立开始百般讨好王室,刻意提高国王的地位。
比如,他下令废除1932年实行君主立宪制以来对国王权力的诸多限制,全面恢复王室礼仪,包括早已经被废除的跪拜礼。
通过沙立一系列造神运动,普密蓬成为了泰国政坛真正的大BOSS,不仅获得了神明一般的高贵身份,更从此得到了军队的支持。
自古枪杆子出政权,有了军队的支持,国王就不惧怕任何反对势力。
普密蓬在位期间,泰国多次发生政变,但无论政变方什么理由,国王始终是最高裁断方。因为无论军方还是文官集团都很清楚,国王深受民众爱戴,只要他支持谁,谁才是最终的胜利方。
民众的爱戴也并非盲目,相比之前的国王,普密蓬确实也是一位有为的开明君主。
他当国王之前曾经长期在海外留学,因此受到西方开明民主思想的影响。而且他博学多才,在音乐、绘画、诗歌、体育等方面也颇有造诣,充满个人魅力。
同时,泰国作为农业国家,普密蓬格外重视农业发展,每年他都会和专家研究制定水利和农业项目,还将大量皇室土地无偿分给无地农民耕种,并将大部分的王室经费用于兴修水利和各类公益设施。
普密蓬在位时的泰国,无论政治还是经济发展都在亚洲首屈一指,由此得到泰国老百姓真心实意的爱戴。
不过,对于泰国老百姓来说,国王再如何开明,自己收入提升才是关键。
4、泰国早期的经济发展
19世纪以前,泰国是以萨克迪纳制(SakdiNa system)为基础的封建主义国家。
萨克迪纳制其实是泰国实行多年的封建等级制度,主要是指泰国各阶层对于土地的占有的权利,以此体现不同社会地位和身份级别。
19世纪以后,西方列强加紧向东南亚地区渗透。1855年,泰国接受《泰英友好通商条约》(《鲍林条约》)后,被迫取消进出口贸易的一切限制,从而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原材料销售市场。
泰国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奖励垦荒种稻,导致缴纳货币租税代替劳役,导致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日益盛行,逐渐破坏了萨克迪纳制关于土地使用权和人身依附的种种规定,进一步动摇了泰国封建制的结构。
可惜,西方国家虽然打开泰国市场,大米、橡胶、锡和其他原料的需求加速了泰国经济发展,但工业水平并没有得到提升。
直到二战前,泰国除小规模和低技术水平的碾米、锯木和采矿业外,几乎毫无工业基础,依然是经济格局单一、工业基础落后的局面。
二战结束,美国基于地缘政治需求,开始关注并投资泰国,泰国的工业才有了起步。
1954年,为迎合西方市场需要,泰国政府颁布《工业奖励法》,逐步实施以工业化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的策略,力图让泰国成为新兴工业国。
这个法案可谓是泰国工业发展的定海神针,很值得一说。
因为这个法案旨在促进外国投资与保护本国产业之间找到平衡点,细节可圈可点。
比如针对泰国经营工业的泰人和外国人,规定任何私营企业都不国有化,政府不设同类企业与之竞争;新建工厂或扩建设备的机械及零件进口,豁免关税;新建企业豁免2-5年的所得税;外国资本的资金及利润可以自由汇出国外;进口泰国国内不能生产的原料,减免关税……
一句话总结就是,工业发展采取自由经济政策,鼓励私人投资和竞争,政府不插手。
这些内容既让外国投资者放心,也让本国投资者有了信心,因此《工业奖励法》实施不久,效果立竿见影。
原来泰国工业只有钢铁、锡砂、钨矿、水泥和明矾等几种类型,三年后便陆续新建了砂糖、麻袋、纤维、耐火砖瓦、胶合板、制革、造纸、虫胶颜料、罐头、玻璃器皿、电池、制粉、橡胶、苏打等产业。其中,规模较大的砂糖厂日产砂糖800吨,纤维业包括纺纱、织布,最大纱厂的规模已达32000锭,工业面貌焕然一新。
除振兴工业外,泰国政府还十分重视传统产业大米、橡胶、柚木、锡砂和盐的生产,积极投资与这些产业相配套的运输、通讯、灌溉、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每年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达8亿-9亿铢,占全国投资支出预算的50%以上。
1963年,泰国又通过设立国家经济发展委员会,实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积极鼓励外国投资,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与轻工业的发展。
在此过程中,泰国不仅减少了对进口商品的依赖,还加强了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能源供应和电力产能,不仅满足了工业发展需求,也有效提升了本国的物质水平,得到国民的真心拥护。
5、泰国的现代经济发展
到上世纪70年代,泰国每年经济增长率超过7%,其中纺织、金属加工、钢铁与汽车等行业发展最为迅速。
尤其是泰国的汽车产业,从无到有,迅速成为亚洲的汽车工业大国。
上世纪60年代,泰国政府意识到汽车工业的价值,主动实施了多项促进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吸引了日本以及欧洲国际汽车制造商在泰国建立组装厂。
大量海外汽车品牌看中泰国便宜的劳动力和有利的地理位置,纷纷涌入泰国建厂,这些参与者之间展开了激烈竞争,不仅加速了泰国汽车工业进程,还让泰国孵化出如泰国二厂(ThaiRung)和泰国大发(DAIHATSU)等本土汽车品牌。
1970年-1980年,是泰国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通过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引进技术密集型和附加值高的中轻型工业,泰国工业逐步由进口转出口,出口年增长14%,经济连续保持年增长7%的速度。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实力超群的泰国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并称亚洲四小虎,成为亚洲新兴的经济体之一。
值得称赞的是,泰国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本国的农业经济非但没有削弱,反而从农业经济结构到增长速度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农民收入也有了快速增长。
在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主要产业的情况下,泰国对农业结构进行细化调整,缩减种植、畜牧、渔业和林业占比规模,让农业收入在GDP中占比越来越小。
泰国农业部数据显示,1970年-1972年,泰国农业收入占GDP的31.54%, 而到1986年,农业收入只占GDP的22.29%。
其中,1960年,种植业的收入占27.87%,畜牧业的收入占5.07%,渔业的收入占1.41%,林业的收入占3.17%;1986年,种植业的收入占比降到16.82%,畜牧业的收入占比降到2.97%,渔业的收入占比增至1.80%,林业的收入占比降到0.69%。
需要说明的是,泰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并不等于农业收入减少。
1961年,泰国农业生产总值仅为210亿6千6百万铢,而到1987年,农业生产总值达到了1950亿5千9百万铢,提升了近10倍。
泰国农业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发展,一方面是泰国农业引进西方的先进种植技术,提升了农业耕作和种植效率,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泰国开放式经济政策,使得本国农业与世界农贸商品市场直接挂钩,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内。
除了工业和农业快速发展,泰国的服务业也逐渐成为本国经济支柱之一。
从热带雨林到白色沙滩,从古老寺庙到现代城市,以及泰国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一直是吸引欧美游客最主要的因素。
泰国其实很早就关注到了旅游业,上世纪20年代就在国家铁路局内部设立了公共关系部,用来推广和服务外国游客。
20世纪60年代,为摆脱落后的农业国形象,泰国开始大力发展经济,旅游业也借此东风迅速发展。随着泰国旅游业促进机构(现泰国国家旅游局)成立,泰国旅游业发展也步入了正轨。
同时,泰国政府也很支持旅游业,不仅每个省都有专门的旅游推广机构,培训了大批专业导游和推广人员,更投资建设了大量交通设施。
目前,泰国投入营运的机场有26个,对外开放的国际机场就有4个。全国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布局合理,更为泰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半个世纪以来,泰国更是不遗余力,通过各种渠道,如电影、音乐、电视剧等媒介,将其美丽风光和独特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吸引全球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凭借雄厚的工业和农业基础,加上不断创汇的旅游业,泰国从80年代后期,其经济高速增长。
1988年-1990年,泰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7%。
到1995年,泰国人均GDP达到2400美元;1996年,人均GDP更达到惊人的3035美元,被世界银行列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6、泰国积极充当区域合作的中间人
经济地位的提升,也让泰国的政治地位日趋重要。
之前说起泰国与世界强国之间的关系,很容易让人觉得泰国有些怂,甚至有墙头草的感觉。
但实事求是地说,整日周旋在虎视眈眈的列强之间,弱小的泰国如此选择也是迫不得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地缘战略。
由于和谁都能合作,并且长期保持国家的稳定,二战后的泰国成为了东南亚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也是东盟十国的核心国家。
东盟的全称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主要是为防范当时东南亚大规模的共产主义运动主动抱团取暖的政治性组织。
站在泰国立场上来说,无论是组织成立东盟,还是随后与东盟之间的关系,都是本着不抱敌对心态,走中间道路的策略,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根本权益。
这个策略来自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在位时确立的外交原则,并被后世国王继承并发扬。
拉玛五世在位时,通过积极斡旋,成功让泰国成为缓冲国,才成为东南亚地区唯一未被殖民的国家。
因此,在外交领域树立良好形象的泰国又有风中之竹的美誉,意思是泰国善于在大国博弈间灵活摇曳,却又像竹子一样扎根于土地,不放弃自身的核心利益。
作为东盟的重要创始成员国,泰国始终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和国际事务,在促进区域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通过多边和双边关系加强了与邻国的合作。
因此,泰国也是东盟内极少数能同时与美国、日本、中国等国保持密切友好关系的国家之一。
泰国和中国关系可谓十分紧密,可能一方面泰国没有与中国边境直接接壤,没有那么多历史包袱,另一方面泰国也是华人众多的国家。
要知道,泰国华人大约有1000万,占到泰国总人口的七分之一。但泰国华人经商居多,很少参与政治,也没有过多宣扬中华文化,使得泰国与中国有着良好的交流基础。
对于泰国来说,近年来蜂拥而至的中国游客更几乎撑起了泰国旅游业的半边天,成为其旅游收入主要来源国之一。
不过,这只是泰国和中国友好的基本面,面对相隔不远的大国,政治上力求保持平衡的泰国始终没有放弃与中国交好的机会。
泰国不仅是最早在中国投资的国家,近年来更全力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和贸易往来。
中国也投桃报李,如今已是泰国最大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截至2024年2月,中国在泰国总投资额达到了1593.87亿泰铢,占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25%,主要涉及基础设施、电力工业、房屋建筑、石油化工等领域。
其中,最早落户泰国的泰中罗勇工业园,已吸引170余家中国企业落户投资,带动中国企业对泰投资超40亿美元,企业累计总产值超180亿美元,被称为海外的工业唐人街。
此外,中国与泰国合作修建的中泰铁路,不仅关系到中国与东南亚互联互通战略,也成为泰国通向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铁路交通系统的重要一环。
对于泰国来说,与中国保持密切合作,也是走出经济困境的重要途径。
7、泰国经济危机的根源
泰国宽松的市场政策,虽然加速了泰国工业化发展,但也给本国经济埋下了定时炸弹。
上世纪90年代初,泰国的经济增长,很大部分得益于大量外国投资和宽松的信贷政策,但也导致了资产价格的膨胀和不稳定。
为了加快吸引外资,泰国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另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使得大量低息贷款进入,再转手高息贷出去,金融泡沫逐渐出现。
由于缺乏有影响力的工业企业,自己又没有出口税,大量工业品还需要从海外进口,使得泰国明明是一个出口国,反而因进口额比出口额高,居然出现了贸易逆差。
当时泰国实行的是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这意味着泰铢的价值相对于美元保持固定,可由于经济过热和赤字的增加,维持这一汇率制度变得越来越困难。
更糟糕的是,泰国又长期陷入内斗,党争极为严重,政局动荡不安。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泰国先后经历25次政变,其中包括18次军事政变,基本上处于民选政府和军政府轮流坐庄的无限循环之中。
泰国国内,基本就是红黄两党争斗,黄党叫为泰党,红党叫人民联盟,他们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代表各自政党的颜色。
其实,这两党背后一直由王室权贵、军人集团,以及文官集团控制,分别代表着保守势力和改革派,相互博弈多年。
90年代中期,持续贸易逆差与糟糕的政治局势,使得以索罗斯为首的外国投机者看出了泰国经济的虚胖,开始不断卖空泰铢,又加剧了资本外流。
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最终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允许泰铢对美元浮动。泰铢随后大幅贬值,加剧了泰国的经济衰退,导致银行系统危机、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和社会不稳定等情况出现,泰国梦幻般的高增长曲线戛然而止。
随着泰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印度尼西亚、韩国和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最终造成了影响深远的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金融危机期间首当其冲的泰国经济增长率仅为0.6%,外债高达900亿美元;1998年,经济总量更是骤然下降10.8%。
为了应对危机,泰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改变货币架构,建立起保释机制,严格监管风险控制措施等来挽救局面。
只是这些补救效果微乎其微,泰国最终还是靠着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72亿美元的救助贷款,才缓过劲。
为了还清贷款,泰国全面实施三年缓偿债务农村发展基金等政策,并以普密蓬国王倡导的自足经济为指导原则,在全国创建和谐及持续增长的环境,使得泰国经济逐渐复苏。
数据显示,2002年到2007年,泰国年均经济增长依然保持了5.75%的增速。
不过,因为连续遭受国际原油价格高涨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泰国经济未能保持之前的冲劲,经济增长又从2006年的5.11%降至2007年的4.9%。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对外向型经济的泰国造成影响,由于同时受到国内政局动荡影响,泰国经济又一次出现大幅度衰退,到2009年泰国GDP一度下降2.3%。
好在此时的泰国对经济危机早有对策,通过新一轮财政刺激措施,包括增加公共支出和减税,央行降息等策略,损失并不严重。
到2010年,泰国经济全面复苏,再次实现7.8%的高增长,随后数年基本保持这个发展速度。
8、深陷中等收入陷阱长达40年
不幸的是,三年疫情再度给泰国经济造成打击,尤其是旅游、服务、贸易等行业直接损失超过数千亿泰铢。
而泰国也始终困在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中,至今没能从泥沼中爬出。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过于依赖GDP的增长,导致GDP盲目增长之后,国内各项服务和建设未能跟上高速增长的GDP。各种利益集团趁虚而入,垄断国家资源,掌握国家经济命脉,造成国内市场萎缩、产业升级乏力、增长停滞不前、民族主体性削弱、经济对外依赖性增强等局面。
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表现便是严重的贫富不均,泰国在这方面尤为严重。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泰国的收入不平等系数处于亚太地区的最高水平,在63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13位。其中,约70%的财富集中在1%的富人手中,而且这部分人的收入高于全国一半人口收入。
泰国官方则承认,全国大约有380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43%,每月不到2997泰铢(约为587元人民币)收入。
参考南美等中等收入国家发展路径,通过产业升级,把原来的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为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是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唯一途径。
可惜泰国不仅未能在经济腾飞时,积极进行产业政策调节和扶植新兴产业,反而在一定程度对新兴产业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泰国的政治制度导致,王室权贵与军人集团互有勾结,一边打击政治对手,一边联手捞钱,却对产业投资和升级毫无兴趣。
而那些依靠手中资源就能牟取暴利的财阀家族也早有了路径依赖,对原有产业抱残守缺,对新兴产业漠不关心,政府又没有足够的钱进行产业升级,使得如今的泰国支柱产业仍然是农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于产业结构固化,泰国21世纪以来人均国民收入始终难以实现进一步突破,直至2018年,人均GDP才首次突破6000美元(约43638元人民币)大关。
虽然泰国眼下正积极从产业链角度进行产业升级和跨越,但由于现阶段无法从根本上调整产业政策方向并对其进行有效落实,短期内想要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桎梏的难度依然较大。
泰国经济将何去何从,仍有待观察。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