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当地时间周二(6月1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一篇官方博客文章中通报,原定于6月14日与国际空间站分离的星际客机及其搭载的首批宇航员返回地球的时间将推迟至不早于6月18日。该决定是任务团队在综合考虑了飞船故障检修、天气条件以及国际空间站工作计划等多方面因素后作出的。
自6月5日发射升空以来,星际客机承载着两名美国宇航员,于6月6日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然而,在计划返回地球的前夕,任务团队遭遇了一系列挑战。NASA国际空间站项目副经理迪娜康特拉周二透露,在对接状态下,星际客机飞船被发现存在一个新的棘手的氧化剂分离阀故障,该故障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修复。此前,该飞船在飞往国际空间站的过程中已经数次发生类似问题,这无疑增加了任务团队对飞船返回地球安全性的担忧。
星际客机此次载人试飞可谓是一波三折。自2014年首次获得NASA的合同以来,波音公司便与马斯克的SpaceX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然而,在研发过程中,星际客机却多次因技术问题而延误,导致公司损失超过10亿美元。相比之下,SpaceX的载人龙飞船(Crew Dragon)自2020年以来已经定期成功运送乘客往返于地球与国际空间站之间。
5月初,马斯克在X平台上发帖称:尽管波音获得了42亿美元用于开发宇航员太空舱,而SpaceX只获得了26亿美元,但SpaceX比波音早完成了4年。请注意,龙飞船2乘员舱设计与龙飞船1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波音有太多非技术管理人员。
对于此次推迟返回的决定,NASA和波音公司均表示将全力以赴确保宇航员的安全。任务团队将利用这段时间对飞船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修复,以确保其能够安全返回地球。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私营公司如SpaceX、Blue Origin等正在成为太空探索领域的重要力量。这些公司通过开发新型火箭、太空飞船和卫星技术,推动了太空科学和探索的发展。
SpaceX公司发展历程
SpaceX是由埃隆马斯克于2002年6月在美国创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航天领域的业务,包括火箭发射、低轨通信、空间站运输和深空运输等。凭借其创新性和颠覆性的商业模式,SpaceX在航天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全球商业航天的领军企业。
商用火箭发射任务占全球全年航天发射任务20%
商业火箭发射是商业航天中连接卫星制造及卫星应用的中枢环节,卫星需要搭载运载火箭发射进入轨道后才能发挥作用以及产生价值。根据航天十二院战略规划推进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共进行了114次航天发射任务,其中商用发射任务23次,约占全球全年航天发射任务的20%。
中国航天事业处于全方位蓬勃发展阶段
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钱学森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时至今日,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立于世界之巅,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航天行业目前处于全方位蓬勃发展阶段。
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测
我国商业航天行业起步于2015年,凭借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短短几年内初具规模。到2020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约10202亿元。
目前,航天行业主要生产制造主体为国家队,行业发展仍旧主要受国家管控。但根据国务院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已提出研究制定商业航天发展指导意见,以促进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2022年7月6日,在海南文昌举行了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项目的开工仪式。这是我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商业航天发射场。从设施建设和国家导向来看,未来商业航天有望成为行业增长的新引擎,推动中国航天进一步发展。预测2027年中国航天行业市场规模或会超300亿元,2022-2027年年复合增速或达到15%。
中科创星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的创始合伙人李浩指出,中国民营火箭发展仍处于初创阶段。他认为,只有当火箭公司能够规模化运营,将成本降低到现在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并且拥有良好的市场占有率时,民营火箭才能真正起飞。他表示,为实现这一目标,液体可重复使用火箭是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案。
商业航天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模式,其核心在于将航天技术与商业运作相结合,通过市场机制推动航天技术的研发、制造、发射以及应用,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盈利为最终目标。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实施了67次航天发射,其中有26次是商业发射。据光大证券预计,2024年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规模有望超过7200亿元,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及服务行业潜力巨大,未来商业航天市场空间有望超过万亿元。
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