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情报网

2023届本科生月均收入6050元,57.8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仅7月均收入过万,你达标了吗?

蓝海情报网 673

2023届本科生月均收入6050元,57.8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仅7月均收入过万,你达标了吗?

2023届本科生月均收入6050元,57.8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仅7月均收入过万,你达标了吗?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近日,麦可思研究发布了《2024版就业蓝皮书》,详细揭示了2023届本科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薪酬情况。报告指出,2023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6050元,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4683元,相较于上一届,均实现了稳中有升的趋势。

根据蓝皮书的数据,从2023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起薪分布来看,大多数本科毕业生(57.8%)和高职毕业生(81.7%)的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月收入在6000至8000元之间的本科毕业生占比23.9%,高职毕业生占比12.1%。而月收入超过8000元的本科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比例分别为18.3%和6.2%。其中,仅有7.0%的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超过了10000元。

从具体专业来看,报告显示,信息安全专业以7756元的月收入领跑本科各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7151元)、软件工程(7061元),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7014元),电子科学与技术(7011元)分列2到5位。报告指出,高科技和人工智能领域密切相关的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强劲势头。尤其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7014元)、和智能科学与技术(6966元)这两个新兴专业,虽然设立时间不长,但已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这一平均收入数据也引发了社会对于真实收入情况的讨论。有网友指出,平均数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中位数或许更能体现大多数人的收入状况。毕竟,少数高收入者的存在可能会拉高整体的平均收入水平,而掩盖了大多数人的实际收入状况。也有网友评论,客观吗?样本从几线城市选取的?或者说从哪个层次的学校毕业生选取的?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2024年预计突破1179万人。与此同时,就业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boss直聘有350万付费用户,也就是说有350万家企业在招人。企查猫资料显示,2024年3月底,中国的企业注册数量是4,000万。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企业今年招聘需求相对比较少。尽管有大量的招聘需求存在,但相对于庞大的毕业生人数,就业压力依然不容小觑。

大学生毕业后规划情况分析

根据中国青年网对381所高校进行的调查显示,88%的大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担忧。在毕业后的打算中,只有28.87%的学生打算直接就业,而56%的学生选择考研。此外,2020年12月举办的公务员考试和国家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人数均创下新高,这也反映出2021届毕业生对未来就业市场前景的担忧。

2023届本科生月均收入6050元,57.8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仅7月均收入过万,你达标了吗?

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就业竞争激烈

2020年第一季度,新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对高效毕业生的招聘需求人数减少,但求职人数增加。与此同时,一线城市的招聘需求也有所减少,但求职申请人数的减幅小于招聘需求人数。具体来看,2020年第一季度,中部和东北的城市如大庆、咸阳、洛阳,以及沿海地区的二三线城市,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乐观。而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成都等,就业竞争则更加激烈。

2023届本科生月均收入6050元,57.8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仅7月均收入过万,你达标了吗?

中国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预测

2020年我国技能型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到2025年我国技能型人才缺口将达到3000万。根据教育部、人社部与工信部联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可以发现,中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新材料、等领域的人才缺口巨大。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几乎每个重点领域的人才总量增长速度都跟不上人才缺口的增速,这意味着人才紧缺的问题将变得更加严峻。

2023届本科生月均收入6050元,57.8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仅7月均收入过万,你达标了吗?

一边是本科生就业具有难度,另一边是制造业用工荒,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与市场就业需求出现了脱节。据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部分制造业岗位供需缺口急剧扩大,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岗位如缝制机械装配调试工、纺纱工、纺织染色工等的紧缺程度明显上升,这表明我国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人口红利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因此,培养高技术人才通过高职教育已成为必行之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薛新龙指出,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和家长一直关注如何在深造与就业之间做出适切选择。就业与深造的路径规划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需要具体情况分析。学生在做选择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思考:第一,明确目标,锚定职业发展方向并持续努力;第二,探究规律,在专业与行业分析上做足功课;第三,审慎思考,切勿盲目跟风。应正视个人发展差异,不应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行业或高学历,而要根据职业发展目标把握就业与深造的时机。

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标签:

ad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