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游戏设计理论
引言
常识就是本能,是瞬间做判断的依据。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牛肉多少钱一斤,但应该知道50元是个大概合理的价格,5块则是个反常识的价格,瞬间就能判断有问题。
如果还要稍加思考,那就是知识还没有内化为常识,就容易判断失误,决策效率也低。所以内化更多的常识成为本能是提升认知的必要路径。
什么是常识
有句话叫:常识并不常见,说明了常识并不是人人都有。
很多领域的常识对领域以外的人是陌生的,比如大多数人都以为新生儿男女比例是1:1,但事实上是53:47,男孩多一些。也就是说保生男,不生退款的骗子,有53%的概率赚钱。
会变的就不能叫常识,比如曾经IOS和安卓渠道的收入占比曾经是7:3,因为持续了好几年,很多人就把它当成了常识。现在基本反过来了,用会变的信息做决策就一定有错的一天。
但又不是不变的信息就值得内化成常识,大部分信息对人生没有帮助。比如镓的熔点是29.76摄氏度,这种信息对用不到镓的人不太可能有用。
还有一种重要的常识是原则,或者说原理,这是最重要的需要内化成常识,养成随时随地都能用原则做决策的本能。
比如二八原则,要事为先,这种非常重要的原则。如果只是知道但做不到,就是没有内化成常识,不能随时使用。
如何依靠常识做判断
当你能把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和一些基本的信息都内化为常识,瞬间就能基于此做大致判断,那你在这个领域一定是顶尖的。
有位投资界的知名人士叫冯柳,他说投资要依靠常识。我也是最近才大概明白什么叫依靠常识,就是依靠一定正确且有普适性的规则。
世界上有大量信息,有看似重要实际不重要的,有看似不重要实际重要的,纷繁复杂。就需要一些原则和常识迅速做筛选判断。
当然判断一定要建立在目的之上,目的不同,信息的重要性和影响也就不同。
比想提高游戏的长线留存,那么核心循环以外的体验相关的内容就不重要,甚至一开始有些BUG降低了次留都影响不大。但是目标是次留,那第一天的表现就非常重要,核心体验循环都可以往后靠,不过一般没人这么干。
依靠常识做判断已经是非常高的层次,这不是刚入门就能做到的,一定是已经积累了大量技巧,在某个领域浸淫足够长的时间。如果是刚进入某个领域,对各种信息的意义、影响不够清楚,根本没办法判断。正如学计算机的虽然懂底层原理,但真的不一定会修电脑。
复杂问题就相当于一堆复杂信息,如何从一堆复杂信息中理清线索,找到根源才是最难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反而一般是不缺的。
当你对一个领域了解越多,在达不到依靠常识做判断的层次,掌握越多手段、了解越多信息,就越容易无从下手。此时掌握一些常识规则,就可以把这堆复杂信息拆解分类,整理出完整的结构,再用已经掌握的工具逐个解决。
举个例子,比如公平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追求,如果一个规则设计会让玩家觉得不公平,那就不该做。当然前提是得知道什么是公平,以及这个设计会产生什么不公平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说依靠常识是个很高层次的能力。
再比如巴菲特常说的不懂不做,就是个很有用的常识,能避免踩到大坑,但是你也得意识到自己不知道。
如何积累和内化常识
虽说积累和内化是两个步骤,但是我发现多数情况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
比如我相信绝大多数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20/80原则,但是能做好的人肯定1%都不到。所以核心还是把一条重要的常识反复练习,真正在任何时候都能用它来做判断。
我就是一个想问题特别多的人,而且会反复想,也就是俗称的内耗。后来回想到20/80原则,再结合用得好的人的案例,我就开始刻意运用这条规则。
一个事情如果我纠结该选择什么,就说明我还没想明白目的和影响。此时就先回想做这个事儿的目的,如果事儿本身不重要,随便选一个即可,无需花太长时间去思考。
如果目的很重要,那就看哪个选项对达成目的影响最大,在影响最大的选项上花时间即可,此时基本上一大半选项就被筛掉了。剩下的选择里可能有做不到、无法改变、成本很高的,就可以放弃了。其实能认识到哪些是做不到、无法改变、成本有多高,已经是个很高的水平了。
如此一路分析下来,该做什么就很清楚了。
一开始纠结,是因为不知道该做什么;后来纠结,是因为能做的太多;最后不纠结,是因为能用常识把复杂信息梳理成有结构的信息,找到问题本质。可能依靠常识就是古人说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吧。
所以积累不是大量学习常识,而且大量学习技巧和基本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悟性又足够或者机缘巧合,突然意识到某个常识非常有用,再长期使用将其变成本能,才算完成一个常识的内化。
持续迭代突破
内化有一个负面效果,就是僵化。一旦一个常识变成了本能,那就会变成手里拿个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集异璧》讲了一个重要的概念:递归。递归是内化一个常识的方法。还讲了同构,同构则是迭代突破的方法。
当积累的常识也变得复杂,就需要更底层的常识做判断,就是不断用类似的方法内化更底层的常识,一层层迭代下去,而且不能跳过,必须一层层积累。
如果在某一层卡住了,思维就无法突破,能力也就止步于此了,而且很难自己意识到。
以前看过一个关于贫穷的故事,大意是一个女服务员,每月收入只有4000元,但是仍然要花3500元住宾馆,而不是花2500元租一个房子。
原因估计大多数人都想不到,是因为租房是押一付三,需要一次性拿出4个月的房租,因为拿不出来,所以只能住日结的宾馆。
以前觉得这个故事很可笑,我肯定不会这么蠢。但是后来想想,我真的就这么蠢。
存款不足、收入不足、只能选择短期低性价比的事儿,这是一种模式。
绝大多数人都是迫于当前的压力——可能是金钱、时间、情绪、权威的压力——迫于这些压力去做明知道性价比低又不得不做的事儿,进入负循环。
关键大多数时候还意识不到,还觉得自己很努力了,但就是无法变好。
总结
在任何领域想成事儿,一定要内化一些普适的常识,为什么半部论语能治天下,就是因为它足够底层,可以用来判断、决策更上层的常识或方法。
人生中有很多重大决策需要快速做判断,机会稍纵即逝,内化成本能才能做到迅速判断。
只有常识才能化繁为简,快速找到本质,希望大家都能练成快速看透本质的本领。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