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情报网

与其追求职场中的不可替代,不如持续自我更新

蓝海情报网 731

与其追求职场中的不可替代,不如持续自我更新

“Nobody’s irreplaceable, including me.” 这是福特汽车公司的执行董事长 William Clay Ford,Jr.的一段陈述。长久以来我们看惯了众多教授“如何让你变得不可替代”的技巧,致力于构建理想中的职场护城河。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便是:职场中的不可替代性,也许并不存在。

职场中的“不可替代”变得越来越脆弱

你的工作岗位还在么

无人餐厅、无人港口、无人驾驶等等原本存在于文学想象中的场景,正在或将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人工智能的发展看起来锐不可挡,不过它也一直存在争论的声音。尽管人们预测人工智能将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很多工作将被它所取代。

例如,毕马威一份报告发现,几乎所有的人力资源职能都可以完全或部分自动化,只有五项相对不容易受到影响,包括:

1、People performance whole system architecture 人员绩效及系统架构

2、HR and business strategy 人力资源和业务战略

3、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组织效能

4、Change management 变革管理

5、Employee relations 员工关系

显然,人工智能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切实的职业危机。这更多需要从社会教育、职业训练和企业再培训等领域进行顶层设计和推动,才能帮助现有劳动力做好应对和转变。

两个不可抗的趋势

截止到2020年,Z世代占全球劳动力的24%;77%的Z世代表示,为了职业发展,他们愿意比前辈更努力地工作;57%的Z世代期望一年至少被提升一次。这三组数据提示我们:办公室将出现越来越多年轻鲜活的面孔;同时,他们有着更强烈的,实现“职业成功”的抱负。因此,不论是否愿意,劳动力的代际更替都是我们无法阻挡的客观趋势。未来,Z世代也会面临来自“阿尔法”一代的挑战。

光辉国际的一项研究表明,组织给予CEO实现目标的时间越来越短,他们的平均任期从8年降至6.9年,并且此趋势只会加速。这可能对其他高管团队产生连锁反应,例如,新上任的CEO通常会进行管理层重组等等。如果你恰好担任重要的管理职责,极有可能会因为团队整合而产生“被替换”的风险。

你能为组织创造长期价值么

员工流失率越低越好?组织中长期任职的员工越多越好?事实并非如此。从组织的角度而言,任职5-10年的员工能够实现最大回报,而此后绩效和员工的投资回报率则很大概率会下降。

早年前,John Sullivan 博士也曾撰文谈到了长期任职造成的25个负面影响,包括:

01、绩效可能下降

02、创新力削弱

03、享受权力心态

04、阻碍变革

05、抵制新技术

06、规避风险

07、缺乏未来技能

08、拒绝学习最佳实践

09、群体性竞争懈怠

10、轻视甚至排挤新人

11、固守不合时宜的文化

12、用工成本和产出价值倒挂

13、快速应变能力不足

14、无形中驱逐“优才”

15、对差异的包容和接纳不够

16、失去前瞻性

17、学习速度减缓

18、产生领导力或管理的负面效能

19、不具有快速行动能力

20、沉浸于过往的成功

21、挤压他人的成长空间

22、高敬业度无法支撑更高绩效

23、给予他人错误的指导

24、不利于业务整合

25、寻求自我利益保护

如果我们只在意能否稳固自己的职位,而无法跨越这25个陷阱,并为组织持续创造价值,那么员工和雇主关系就不可能长期有效。

“不可替代”对职业生涯的负面影响

它会令你产生“处于优势地位”的错觉

1、拥有核心技术?

2、控制强大的客户关系?

3、掌握团队的成功密码?

当你因此而认为自己无可替代,并且在与组织的对话中“处于优势地位”,那或许是一种危险的错觉。前博科通讯首席执行官 Lloyd Carney 就曾在一次采访中讲述了他从祖父那里学到的教训。

一位员工总是自认为他对公司非常重要,并以此要求得到更高报酬。每当此时,祖父便会让 Lloyd 拿一桶水来,让 Lloyd 把手伸进水里然后再拿出来。并当着这位员工的面告诉他:看到 Lloyd 留在水里的那个洞了吗? 这就是你离开时所能造成的全部影响。

是的,组织的自我修复能力超出你的想象。当发生某些意外变化,例如所谓的关键员工离职,不需要太久的时间,就能适应并做出调整。

它会使你成为某种刻板的代名词

当你真的成为组织中不可替代的角色,也许你将同时被标识上某种刻板的代名词。

Madhuri Thakur 在文章中分享了一位程序员的故事。他是一位长期任职员工,因为精通少有人掌握的一项编程技术,逐步成为该领域无可替代的技术人才。久而久之,他被周围的同事和历任领导都视为所在岗位的最佳人选,而因为这样的固有印象,使得他失去了很多内部的晋升机会。

类似的事例似乎很多,例如演员,当他/她的某一角色留给观众太过深入人心的认知后,反而会限制他/她未来的戏路,因为大家已经很自然地把他/她归属为特定类型的演员。

不只如此,个人上升趋势的停滞,很可能会让人进一步失去持续学习的动力,使得能力和技术不断下降。除非有更强的自我力量或者外部力量来打破这种局面。

它会让你陷入“个人成功与组织成功”的冲突

在电视剧《大宅门》中,有这样一段场景:白家二爷在伙计们搬完药材后,进入库房进行配药,二奶奶从门外上锁,坐在院中监护。因为每家药号都有秘方,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核心要素。

在组织中,如果我们执着于“不可替代”,通常也意味着需要“囤积”竞争力,但这对于组织毫无益处。个人的技术、经验和能力只有沉淀并转化为集体知识资产,才能帮助组织实现长久的成功。

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持续地“自我更新”

有研究成果表明,人体细胞的平均年龄在7-10岁之间。尽管有些细胞会伴随我们一生,但它带来了一个有趣但未必精确的事实:每隔7-10年,我们都会拥有一个几乎“全新”的自己。

而在职场中,经历“自我更新”的过程,可以带来更有意义的工作,或者让你得到更加有所作为的机会。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Richard Leider 在他的博文中分享了10种方法,我们把它转译为:

01、“排满”自己,并对此承诺

02、发掘自我的“天赋”

03、关注每一天的“意义”

04、遵从内在的召唤

05、勤于反思,珍视那些告诉你“实情”的人

06、追求深度的学习以及学有所获

07、不抱怨,承担自己的责任

08、选择你喜爱的居所、人和工作

09、向内倾听

10、保持好奇和对新事物的探究

“不可替代”的背后隐含着什么?它是我们在不确定的时代中,对职场安全感的渴求。而当我们意识到“替代”几乎是一种自然法则时,通过持续“自我更新”做确定的自己,才能真正掌控职业生涯。正如冯仑所说:当你自己确定时,也就不怕外界的不确定了。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标签:

ad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