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情报网

传统品牌数字营销的天花板

蓝海情报网 45

传统品牌数字营销的天花板

一、引子

去年的i茅台事件,曾经轰动一时,某种程度说明:中国数字化进程就像黑洞效应一般,各行各业都被卷入到数字化的浪潮之中,随之而来的是App Store俨然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连茅台这么传统的生意,都不得不在App Store做文章。

什么是i茅台事件呢?

2022年3月29日早间,苹果App Store显示:在贵州茅台官宣后的第二天,i茅台App成为免费榜第一,成下载量最高、热度最高的一款App,如下图1所示。一时间App推广的从业者面面相觑。

传统品牌数字营销的天花板

图1:茅台上线首日变登上App Store的榜首

有人讥讽,有人眼馋,几家欢喜几家愁,无论大家言语上怎么调皮,都难以掩盖一个事实:App Store榜单就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什么产业政策、业内动态都能反映到App Store的榜单上,也说明中国数字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了。

中国经济的数字化程度之高,不仅高在消费环节,而且高在生产环节,只是生产环节还暂时无法体现出来。

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茅台并不孤独,还有一些品牌,已经从柜台和商超的桎梏中走出来,走到了比特世界;而现在他们又从比特世界的电商平台(天猫、京东)走出来,走到了App Store,走到了流量的源头,暗示着传统品牌的数字营销走进了新阶段。

二、Nike很会玩

品牌商玩App Store的典范,茅台算一个特例,真正玩的有技术含量还得说是Nike。首先声明:我本人不是Nike等品牌用户以及潜在用户,仅仅是从数字广告从业者的视角来谈此问题。

Nike曾入驻电商平台京东和天猫,并设有相关的有旗舰店、官方店,但现在却另起炉灶,发布自己的App,而且还花大力气在App Store上搞了App矩阵。

为什么说花了大力气?

我们从Nike在App Store的ASO工作痕迹和ASA的投放策略就可窥一斑。

把结论说到前头:Nike的产品质量是不是第一梯队我不知道,但Nike的数字营销团队的确实第一梯队的,其在App Store上玩的风生水起,用四个字形容就是攻防兼备。

(一)要说防守,最先体现在品牌词上

品牌词是很多App在App Store上的主要来源,有的能占到40%以上,可谓重中之重。在ASA买量时代,我们经常遇到广告主的疑问是:自己的品牌词到底要不要买?

广告主的困惑不无道理:品牌词是我的地盘,是我的自然流量,我还要自己花钱买自己的自然流量!且不说这个想法有点荒谬,就是内部讨论也会受到其他部门同事的非议,买自己品牌词的广告,给我一个理由先?广告主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这非常反直觉。

在我们量江湖过去四年的实践中,在买量的初期,关于品牌词是否要买,一直就没有共识,有的客户选择买,有的客户选择不买,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打算。

在这里,不绕圈子,我们直接上自己的结论:品牌词应该买,应该大买,而且应该组团买!

理由如下:

第一, 如果你不买,你会直接损失掉10%的流量(平均)给竞品,如图2所示。

传统品牌数字营销的天花板

图2:品牌词下搜索流量分布示意图

有人说了,不就10%嘛,洒洒水啦。

这个想法是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即:我们为了让用户记住我们的品牌词,学会在搜索框中输入我们的品牌词投入了多少品牌广告费!

还原一个时代背景:在短视频等新媒体的狂轰之下,用户的记忆非常短,而且行动瘫痪,只会刷刷刷,连打开一个App,输入一行字都变得非常困难了,在这个局面下,我们为了让用户记住我们,而且能翻山越岭地打开App Store输入我们的品牌词,我们在地铁、户外广告、电视广告、节目赞助、品牌植入、明星代言等等,已经投入了海量的成本!

所以,回到App Store品牌词的搜索框,这个品牌转化最窄的位置,这10%的损失并不是App Store上10%的损失,而是整个品牌广告投入损失了10%!

第二,自己买自己的广告,成本很划算。

苹果ASA广告流量分发机制是这样的:在微观上,对于每个关键词,应该展示谁的广告,受到两个因素影响:一个是出价,一个是相关性。

自己的品牌词,在竞价时,品牌App拥有天然的相关性,可以以很低的成本买入关键词广告展示机会。透露一个数据,截止目前(2023年2月15日),在中国区应用类品牌词买量成本大概在3-5元,更有甚者做到了一块多。四块钱买一个安装,确实太划算了,但是要注意新老用户,对于很多App而言,即便是唤醒老用户,这个成本也是划算的。

既然这么划算,那么我们就把品牌词的广告吃干抹净!

苹果不允许这么做,出于种种考虑,在苹果的流量分发规则之下,至少有10%的流量一定会分发给其他App。所以即便品牌词的效果再好,我们也不能吃尽。

那么吃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呢?

这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要看各家自己内部核算的指标。

我们前边说的2-5块成本也是有前提的,这是建立在展示占比为60%左右,这个占比不仅可以保障自己的成本低,而且可以把友商的竞价成本推高,但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我们拿到最初的30%的展示占比时,很便宜,可能我们的成本为2块左右;当我们要拿到30%-60%这段的占比时,2块钱的成本是hold不住的,这块的成本可能就到3-5块钱了;当我们想要拿到60-80%这段的占比时,是要从苹果虎口夺食了,因为这时要从苹果的流量机制中的其他部分(比如SearchMatch的占比)中抢夺流量,这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时的成本可能就要飙到4-10块了;4-10块的成本如果内部可以接受,那么就可以继续买入。拿走多少展示占比既是一个技术活,你得能做到,也是一笔财务账,你得划算才好。

第三个,品牌词的玩法不止于ASA买量,应该是软硬兼施,不择手段才对。

前面提到了品牌词的重要性和隐性成本,凝聚了公司其他隐性的投入,那么对于品牌词的玩法就应该透彻分析,不择手段。

传统品牌数字营销的天花板

图3:品牌词的流量分布示意图

在自然情况下,品牌词的流量大概有33%被其他App享受到,如图3所示,我们的做法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如何缩小10%的损失,而是如何捍卫33%!

(二)Nike的攻守兼备

背景知识介绍完了,我们再来看看NikeApp是曾经如何玩品牌词的,如下图4所示。

传统品牌数字营销的天花板

图4:Nike在核心流量下立体防守策略示意图

首先,Nike牢牢占住品牌词的广告位,占据屏幕首页位置以及大部分流量;

搜索自然排名第一,是Nike的主包本尊;

搜索自然排名第二位是Nike的矩阵产品Nike SNKRS;

搜索自然排名第三位是Nike的社群产品矩阵Nike Run Club;

搜索自然排名第四位是投机分子Nice,这个投机分子的技术也算高超,值得写一篇;

搜索自然排名第五位,才是Nike的死对头Adidas,Adidas最为最直接的竞品居然被挤到了第六名的位置,实在是对不起自己的品牌呀。

如此以来,Nike品牌词下的流量理论上就只有不到6%的被分流而走,从33%降到6%,实际上相当于赚了27%。

Nike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了ASA、充分了自己的产品矩阵以及ASO的关键词优化排名等方法,实实在在的实现了对自己品牌词的统治。

(三)进攻,ASA通吃巧吃

在进攻端,Nike团队充分利用ASA的规则,以非常低的成本买到了友商们的广告位,如图5所示。

传统品牌数字营销的天花板

图5:Nike对友商核心品牌词的进攻

要知道,这些热度不算低(搜索热度在6000-7000),竞争烈度不高的关键词,每天能给Nike奉送成千上万个新用户。

此外,Nike营销团队在一些所谓的行业词下也展开了巧妙的买量模式,并根据后端的转化情况筛选自己合适的行业词,诸如:潮鞋、运动等等关键词下适时获量。

不仅如此,还能利用苹果广告的归因数据,对关键词的转化做量化评估,进而做一部分关键词的优化排名。

三、尾声

反观其他类似的品牌商在App Store上才刚刚起步,诸如:Adidas、优衣库、无印良品、H&M、ZARA、GAP、Louis Vuitton。

比如,前文中被Nike猛锤的Adidas,本来跟Nike是一个段位的品牌,在App Store上的位置却是云泥之别。而Puma、优衣库、无印良品、H&M、ZARA、GAP、Louis Vuitton更是刚刚起步,无论是产品,还是运营都是起步阶段,没有ASO的工作痕迹,ASA广告位也从未染指,一直被其他传统品牌商和电商平台(天猫、发发起、唯品会等)抢量。

国内的运动品牌,诸如李宁、安踏就更加落后了,销售额已经跃居世界前三的安踏,居然没有自己的官方App,路漫漫其修远兮。

数字营销的最高境界在于建立品牌跟用户之间的关系和通道,以及运营之,并不是点击、转化、购买的漏斗模型。

App的价值就在于帮助传统品牌跟用户之间建立直接的连接。过去的品牌,通过商超渠道触达消费者,他们之间的连接是中断的;后来,他们在电商平台的忽悠下,买电商广告,买流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商的用户依旧是电商的用户,但不是传统品牌的用户,品牌商无法有效的跟用户进行连接,更别说运营工作。而App就是连接和运营用户的载体和场所,在这里品牌商就有很多的手段可以运营自己的产品、活动和用户,将用户牢牢绑定在自己的船上,这不是私域流量,而是私域用户,流量是冷冰的,而用户是鲜活的。

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从这个角度,无论是Nike,还是茅台都走时代的先锋,他们利用自己独特的品牌地位,通过对新环境的学习,将自己的成功延续到了数字时代,不仅给友商们上了一课,也给互联网大厂提了个醒:互联网就要变成传统行业了。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

标签:

ad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