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怀疑自己咳嗽咳断了肋骨的姚素馨
来自并不同情上边那个人的啊嘿哒公关
据说,今年上海万圣节前前后后一共上了300多个热搜。
某些群体(年轻人)在特定地域(上海的几条马路上),也没什么特定行为,单靠聚集与游荡,产生大量具备传播力的信息,并在公域广泛扩散。
这个例子,几乎覆盖公关看舆情的方方面面,也能对标公关做策略的角角落落。
拆解一下。
01纯物料和观点可以看作两种不同信息
上海万圣节纯物料信息在图文为主的平台的表现形式就是插一堆图,一般几十张图打底。我们找了喜欢整理事件前因后果的上海本地号魔都囡,粗略数了一下,一共配了近100张图。这个工作量我们这种没人好好管的号,死也干不了啊。
在短视频平台的表现形式是视频集锦和照片合集。
不过,即便呈现方式不同,不管哪个平台上侧重物料信息的号,都不会加入多少观点,最多用几句话带过。
而观点的程度,也是琢磨过的。
差不多这就是上限了。
以观点为主的信息,运用定调、说明、解析,企图在逻辑自洽的情况下,讲出来个子丑寅卯。
知乎问你,如何评价今年的上海万圣节?
两种信息,一个相当于记叙文。一个相当于议论文。夹叙夹议过于高级,在文学领域随便秀,在注重信息流动性和准确性的公域传播,求你了,别搞。
02物料类的信息数量大,占据传播的绝大部分通路和受众
观点类信息在传播中很吃亏。越是完整的理性的观点,因为复杂程度过高,基本上很难被完整传播。所以,要么就在传播中自然淘汰,没人传了,自然也就没人看了;要么被碎尸成片面的极端观点,以另外一幅样子流传下去。
真正广泛传播的信息,绝大部分都是一些碎片化的物料,主打一个所见即所得,你嗨皮我也嗨皮。
也可以有意识去找下自己的同事、朋友、群里,关于上海万圣节的信息都是什么,当作对比参照。
靠着输出一通观点,就能掌握舆论的想法,不是不流行了,也不是自媒体融媒体全媒体的社交化改变的,而是从来就不存在。电信诈骗都知道给你发短信、演情景喜剧,公检法知道用讲道理打不过的啊,才开始在各个渠道整活儿。
人类一直就是这种喜好与行为模式。相比科技进步的速度,人类进化的速度一点儿都没拉起来。
03信息富集效应明显 一致性极高
以下几位,估计你都看过。
私推几张真的吓人的。
以前媒体发内容,追求的是别人没看过的,写成一模一样的,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现在发内容,追求的是快快快快快快上,不能等到那帮孙子也发了。
一旦流量形成,热点话题的信息内容高度重复,出现明显富集。在以物料信息为主要输出内容的媒体和平台上,尤其明显。
更绝望的,不同平台的绝对内容差异,也越来越小。差别只在呈现形式,换个不同的BGM和滤镜,图还是那几张图,梗还是那几个梗。
我对公关传播,始终强调聚拢,不用刻意追求所谓的丰富性。在目前的传播形态中,开局一张图,配几个扎实的物料,都可以用很久。
04观点性信息的作用是镇住
上海万圣节的观点性信息,数量不如图片和视频,关注度不如图片和视频,传播也不如图片和视频。
但是,如果没有支持与叫好的总体气氛,物料信息传播不会这么顺利。
观点信号的作用,最大作用在于托底。特别是官方媒体的观点性信号。信号明确,大家才会知道这是可以传的。大家包括各家平台、各路媒体和我们这等平民。
公关,对于定调是永远充满敬畏和憧憬的。综艺或者剧里老问,给你一种超能力的话,想要什么。常见答案就是:隐形、时间逆转、读心术什么的。我听完都觉得这些人劳碌命啊,要个超能力还是为了赶回去干活。是我,我就要定调这种能力,从此以后我说什么就是什么。哼。
05公共媒体、自媒体、公众都是信源,但有分工
根据上面信息和我们标注的来源,有没有各司其职的感觉。
公共媒体主要是在输出观点,引导方向。
自媒体本身就是内容创作者,不仅自己当coser还要自采以及组合物料。
在巨鹿路人头攒动之中,媒体和自媒体的身影不少。真的,打工人的心酸,哪天说出来都挺吓人,不用凑万圣节。
公众的自主拍摄,又为没在现场的内容生产者提供了大量真实物料。
公关战略,一定要能分清不同信息在不同主体的循环使用是什么样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谁是谁的源头,谁是谁的下家。
06不靠强塞的自生物料,永远是最好的传播素材
无法正确看到、理解自己发出去的东西,到底有没有传播力,是做公关传播最常见的问题。
在做公关咨询时候,我经常劝企业转变思路,把自己最拿的出手的东西,准备好,让别人来看,而不是怼在他们脸上、塞在他们手里。
当然,我也知道,对于不少企业来说,问题很有可能就是撒也没有,不塞,人家是真的不看。
另一方面,自生物料,没人能够控制,容易野生发酵。
其实,当上海万圣节的正面率哗哗上去,我就觉得有点要不对了。那么自由、开放、尊重表达,就快要呵呵哒了。自己看吧。
07风评会变也会唤醒
仔细看,这波对于上海的风评,似乎又好了起来。
法国学者白吉尔在《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一书中写,上海具有一种现代性,她说:‘现代性’是现代化思维和行动的表现,是一种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上海开埠通商已近两百年,但这份开放包容的气质,则一以贯之了下来。——解放日报·狮子坐
上海,原本就是国内全球化最彻底的地方。在过去的时间里,它还产生出网络上的各种话题,例如矫情的咖啡文化,例如排队时还要捧着的一杯红酒。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上海人已经学会了如何与来自外部的一切共存,而它的内在的语言,是自由,是宽容,是开放。——凤凰网·风声
上海对这些发疯的年轻人的包容也说明,对一个包容的社会来说,整齐划一的步伐往往并不需要被包容,那些不走寻常路的才恰恰需要。——济南时报
上海街头,人们的精神状态,自由松弛、热情奔放,忘记了所有的压力和烦恼。难能可贵的是,以开放包容著称的上海,对年轻人的发疯文学,保持了一贯的宽容,没有取缔禁止,万圣节的街头才贡献了一个个名场面。——评论员熊志
关于人们内心到底怎么看待这座城市,我们作为公关行业垂直公众号,讨论不了。
我们只说技术上,要实现风评利好,怎么操作。
一靠印象累积。也就是说,长期印象,是可以被唤醒的。要夸的时候,好歹有个显眼的着力点吧。
这也是广义的或者称为公关向的品牌累积,最有价值、且不会轻易失去的所在。
二靠素材累积。上海搞万圣节也不是一年两年了。158广场去年大家都没一阳过的时候,也有组织活动,去的人也不少。除了万圣节,体现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城市精神的物料,要找也能找到。
08跟谁讨论什么
上海本地媒体,存在塑造上海城市形象的内容倾向性。我不一一贴了,好好读过全文,才能感受怎么通过真实物料去做形象塑造的。
只说一点,上海任何时候,骨子里最想坚守的还是开放、兼容特质。你可以说我怂、也可以说我事儿,但不能说我不开明。
然后,看看老胡。
他也说了,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多有一些包容,包括承受力。但是,重点在于归因:
上海的小青年们还是挺有创造性的,而且他们骨子里都是中国传统和当代文化的拥趸,所以他们玩着玩着万圣节这个洋节,就朝着中国人熟悉的方向改造起它来,而且这样一改造,引起的关注比往年大了不知多少倍。
看明白了不,说到底,创造力要用在中国传统和本地化,才是好评的来源,才能得到包容。这TMD 叫做包容?
再来看看凤凰。
先是暗戳戳怼了非要转化一下才能认可的脑回路:
有些人习惯性地谈论过洋节的问题,说上海年轻人把洋节过成了中国节,然后煞有介事地说,让年轻人们去把洋节变成中国节吧。
这话的潜台词,似乎是觉得中国人过洋节并不合适,要把它化成中国节才是名正言顺的,所谓的化夷为华或洋为中用。
随后,提了全球化的的几个样子:
全球化的内在意涵,恰恰是把全球不同地方的文化、商业、产品、创意、知识乃至制度,进行全球性的流动,在市场中通过竞争,优胜劣汰,而后成为新文化、新产品、新知识、新制度。
这个万圣节,在上海,全球化呈现出它该有的样子。年轻人们才不管什么中国节或洋节,也不管什么南瓜灯、鬼斗篷,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样子就好。
一面倒的全球化,并不是全球化。因为当你从别人那里获得利益、获得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时候,别人也需要从你这里获得利益、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才是全球化的必然走向:更公平,更公开,更开放。
受众不同,表达也就完全不同。
对于说什么话,说给谁听,大家其实心里都很清楚。有时在想,哪有什么矛盾的观点,就是定做的说给不同人听的话,放在一个平台上,被互相看到了呗。
09舆论看似不同,不等于人的想法变了
关于万圣节的舆情风向,看似从崇洋媚外,变成了开放与包容。
有没有想过,上面说了那么多的物料和观点组合,根本触发原因是人的眼界和看法变了吗?其实不是。
拿出我的另外一个专业,化工。
做实验讲求的是定量和变量。在其他都保持一致,只存在一个变量的前提下,才有去看变化的原因和结果的意义。
假如,今年上海万圣节现场出现大量外国鬼,年轻人会依然很开心吗?年轻人很开心的话,舆论还会是现在这般宽容支持状态吗?
我在咨询和培训过程中,经常提醒品牌方不要产生幻觉,避免归因错误,或者说是证实谬误。总结一下:
1)关于崇洋媚外,目前舆情环境是更不宽容的,是极度敏感题材,如果上海万圣节让你觉得这个话题是企业可以聊的,我觉得纯粹就是幻觉。
2)这次崇洋媚外话题没有发挥出来,本质上不是观念改变之类的,纯粹是因为外国鬼真的很少。外国鬼少的原因很复杂,单说一点,今年在马路上参加上海万圣节的外国人少了很多,呵呵。没有外国鬼,骂崇洋媚外缺少素材,不利于传播。不是那些想要攻击的人,想开了,而是苦于没有素材。而且,你怎么知道他们没有硬骂,很有可能就是素材不行,所以没传开啊。
上海万圣节话题,都是显性问题,不涉及无法补充的缺失信息,而且媒体和自媒体提供了大量素材,是观察传播规律和提升公关战略能力的不错练习题。建议多看。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