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有人说,如果世界上只能留一家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波士顿咨询可以让所有的咨询公司重生。
也有人说,如果没有波士顿咨询公司,那世界咨询行业依然处于刀耕火种的年代。
它曾将昔日的老大哥麦肯锡咨询公司,逼进了1970年代的至暗十年。而这个老大哥重振雄风,也要感谢波士顿咨询思想的润泽。
顶峰时期,世界500强中有45%使用了波士顿咨询公司发明的经验曲线,并实打实地提高了自己的全球排名。
布鲁斯·亨德森如何创立了这个公司?又如何开启了靠脑子赚钱的新时代?
1、波士顿前传
1915年,布鲁斯·亨德森出生于美国,他的父亲是《圣经》出版商,所以读书期间亨德森就经常上门推销《圣经》。要把一本可以赠送的书卖出去,对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是个考验。
此后,对微积分和解决问题颇感兴趣的亨德森,考入范德比尔特大学获得了工程学学士学位。他自己也不会想到,很多年后,他会掀起战略王者的理工科背景潮流。
毕业后,他去了通用汽车的冰箱部门,但9个月后就因裁员被辞退。最终,亨德森在一家做汽油泵用防爆电机的小公司利兰电器,安顿下来。
利兰电器公司虽然不大,但却和赫赫有名的西屋公司的业务难分伯仲。
亨德森在利兰负责整理销售团队的通信资料。产品报价、卖家信息、订货量……冗杂的数据却让喜欢微积分的亨德森兴奋不已。
这些数据到底怎么变化?在寻求成本、利润、效率的极值中,是否存在优化空间?
他开始尝试用微积分的数据模型回答这些问题。为了寻求深层次的答案,他参与了哈佛俱乐部。在这里,他听到了麦肯锡咨询的关键先生马文·鲍尔的演讲。亨德森难以抑制地兴奋,并进入哈佛商学院深造。
就在距离毕业前90天,他退学了。因为曾经的竞争对手西屋公司对他发来了急迫的邀请。获得学位证明跟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理论相比,后者当然更让他兴奋。
亨德森开始了在西屋公司长达18年的奋斗,并在1953年被提拔为公司副总裁。
亨德森在采购部门,他喜欢将利兰电器的产品成本、价格、保证金、售价、利润等信息和西屋公司做逐一对比,他惊讶地发现,在双方售价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利兰电器可以盈利,但西屋却始终亏损。
这是粗犷发展的美国商业不曾思考的问题,因为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同样的产品,同样分工制造,同样运用了福特公司的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那大家的成本应该是一样的。
亨德森通过分析发现,两个公司有着几乎相反的强势和亏损部分,为了规模效应它们都没有放弃失败的产品线,但根据计算,两个公司只需要简单互换失败产品,就能在不增加销售额的情况下,提升10%的利润率。
当亨德森跟总裁吃饭的时候,拿出写满数据的小本子,讲述对企业保持低成本和高效率有理有据的分析,注定了他会成为西屋最年轻的副总裁。
凭借数据分析能力,1953年,艾森豪威尔总统挑选亨德森参加五人小组,负责评估马歇尔计划下的外国对德援助项目。
这些经历使他不但能预测一个企业的业务发展,也不忽视全球经济的宏观影响。
1959年,他离开西屋,加入了管理咨询公司——ADL利特,在这里亨德森接触到了壳牌石油等重量级公司。
3年的探索,他发现了用知识管理占据市场的强大作用,并且发现了量化研究带来的立竿见影的咨询效果。
亨德森想为更多问题找到答案,于是决定建立自己的咨询公司成为思想领袖。
2、经验曲线和可预测的未来
一张办公桌,没电话,没秘书,只有对企业和市场背后推动规律的强烈好奇。
1963年7月1日,48岁的亨德森成为自己咨询公司唯一的职员。他的合作者是波士顿平安储蓄信托公司的CEO。
信托公司根本没有企业客户为他倒流,战略研究在彼时的企业思维中还是一片空白,所以亨德森只做了一些小课题。
但这不影响亨德森建立一支充满激情的队伍。
他偏爱那些被顶级学术机构证明了的头脑,甚至一些思考瘾君子。不拘经验,只看头脑,他把招聘广告贴在了哈佛大学。
作为一家刚起步的公司,亨德森却只想要顶尖人才,所以在美国房租85美元每月的时候,他给毕业生开出了1000美元的月薪。
长达3个小时的疯狂辩论,颠覆传统的奇葩论点,激情昂扬的斗志……亨德森对这样的辩论式招聘痴迷不已。
他把顾客遇到的所有问题称为待解决的谜题。
跟高手对决是波士顿公司获得答案的引擎。企业战略和创新理论,不是突然从某个天才的头脑中喷薄而出的,而是在众多的思想交锋和激烈的商业实践中渐渐磨砺出来的,亨德森深谙此道。
为了提升行业影响力,他开办《管理新视野》商业期刊,并且开设了只对受邀人开放的商业论坛。
商业期刊让曾经依靠个人影响力的商业咨询,变成了商业理念的角斗场。这个汇集了800字小文章的册子,让亨德森获得了追随者。
1964年,亨德森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大客户——被小型竞争者们抢走了砂轮生意的诺顿公司。诺顿的问题与曾经西屋和利兰的竞争如出一辙,但亨德森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
彼时的美国处于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开始取代制造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这时候找到新的业务增量,才能让企业挖到更大的宝矿。
亨德森将小型竞争者无法提供的售后服务,通过一个精巧的合约与诺顿的产品捆绑销售,不但争取了溢价,还制造了竞争壁垒。
这个策略大获成功。
1966年,美国通用仪器公司找到了亨德森,它们电视机组件的定价,总跟不上竞争对手的节奏。
怎么调整价格才能让公司收获最多?亨德森派出一个刚从哈佛大学毕业的MBA,也就是20年后的波士顿公司主席约翰·克拉克森来寻找答案,并为他指出了学习曲线的研究方向。
很快克拉克森就找到了1925年一篇研究飞机制造的文章,文章中说当制造总量达到2倍时,制造一架飞机所需要投入的劳动力就会下降两成。
这个理论正是解决通用问题的良方。
克拉克森建立了动态的曲线,用来追踪、预测价格变化和成本的关系,并将它定义为经验曲线,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也让通用的问题迎刃而解。
经验曲线作为一个可以使用的工具,可以精准计算企业的定价,避免企业定价过高导致竞争者进入。
与那些难以落地的明星战略家给出的方案相比,经验曲线受到了市场的追捧。
经验曲线告诉百德公司,当圆锯的售价为30-35美元,一年能卖5万件,当价格是19.95美元后,该产品的年销售量约为60万件,市场占有率提升后,就可以用一个看似亏本的价格获得更多利润。
漂亮的价格战让百德公司的股价一路攀升。
1966年,一位名为理查德·帕斯卡尔的员工进入了波士顿公司。他原本看不上这个初创企业,但作为日本迷,亨德森却给了他到日本建立分公司的机会。就这样波士顿开启了国际化,帕斯卡尔也开始了对日企的研究和咨询。
波士顿研究发现,在遍地机会的美国和日本,可以通过增加贷款来抑制高分红,从而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这个观点跟企业以往的行业经验完全相反,但确实行之有效。
短短五年之内,波士顿公司跃居咨询公司的首位,并被称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思想驱动公司。
但几年后,经验曲线迎来滑铁卢。
70年代,德州仪器计算器使用降价策略让销量从1971年的300万个,指数型增长为1975年的4500万个。但竞争者并没有像数据模型估算的那样,在无利可图时退出市场,而是展开了惨烈的低价竞争。
1975年,计算器价格雪崩,德州仪器破产倒闭。
经验曲线依赖让企业沉迷于价格游戏,忽视了消费者的偏好和市场的变化。正如福特汽车只生产黑色战略,让它将市场主导地位拱手让给了通用汽车。
好在亨德森和他的近百位怪才同事,还有很多管理工具可用。
3、大名鼎鼎的波士顿矩阵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美国经济增速放缓,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上升,叠加日本制造业的冲击,曾经急于扩张的慵懒庞大的巨型企业,没有了廉价石油的支撑,只能被迫调整事业。
预见到了日本对美国企业挑战的亨德森,此时早有良方在手。
公司一个名为洛克里奇的矩阵天才,将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份额作为变量,在1969年提出了大名鼎鼎的波士顿矩阵。
他们通过计算将庞大公司的业务划分为现金牛、明星、瘦狗、问题4种业务类型,通过简单的图表和具体的数字,帮助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产品,解决巨型企业对多元化事业管理不足的问题,确定值得投资的业务,以保证效益最大。
此理论一出,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强烈攻击,几乎所有人都不喜欢瘦狗业务这个名字,更不喜欢对它不喂资金的处理方式。
但事实证明,波士顿矩阵确实可行。
它不但给CEO战略指导,为市场营销、生产、财务提供依据,同时也能用具体的数据,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采用它的企业在世界500强的公司排名每年都能提升25-35名,且它们都是各行业的领头羊。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战后持续的繁荣带来的舒适,让企业惰于行动陷入了体系化。但是坐享红利的时代马上结束,威胁来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拥抱波士顿理论,用经验曲线等帮助自己优化业务。
顶峰时期,世界500强有45%使用了这个模型。
经此一役,波士顿奠定了强势行业地位。
4、智囊团
亨德森是波士顿的核心人物,担任CEO到1980年,担任董事长到1985年。但波士顿有力的思想工具的创造者并非亨德森一个人,而是他组建的强大智囊团。
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启发下,亨德森将波士顿公司也拆分成了红绿蓝三个公司,让它们互相竞争,以加速无可匹敌的尖端理论诞生。(最终胜出的蓝色公司CEO出走,并带走了大部分员工,成立贝恩咨询公司,在日后的15年成为波士顿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
除了蜚声业界的波士顿矩阵、经验曲线,波士顿公司还是价值链分析、持续增长方程式、基于时间的竞争、市场细分、全方位品牌管理、三四律、股东总值、以价值为本的管理模式、针对市场细分的营销法等等理论的创造者。
这些理论、工具甚至成了所有咨询公司的共同财产,为世界咨询行业带来了颠覆式创新。
为了避免咨询工具的技术化挤压思想的诞生,波士顿专门成立了战略研究所,在这里无论是哲学家、生物学家、人类学家、数学家或艺术家都可以相互碰撞,保持着他作为思想侠客的战斗力。
如今,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经济时代,工业4.0对每一家公司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成了咨询企业新的宝矿。面对巨大的技术门槛,波士顿能否继续保持先锋,不被崛起的门外汉赶超,我们拭目以待。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