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5月11日9时发布地磁暴红色预警。北京时间2024年5月10日23时起发生地磁暴,这次的地磁暴最大级别达到了超大地磁暴(Kp=9)水平,预示着未来24小时内,磁暴过程仍将持续,并有可能引发后续更大规模的地磁暴。
受此次地磁暴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电离层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扰动。这一变化将直接影响短波通信和导航定位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可能导致通信中断或导航误差。同时,高层大气密度的显著增加将加剧低轨卫星轨道的衰减,对卫星运行和卫星通信构成威胁。此外,电网也将受到地磁暴的间接影响。
地磁暴是太阳风高速等离子体对地球磁层作用所产生的短时地磁扰动现象。当太阳日冕物质抛射(CME)或共转相互作用区域(CIR)产生的高速太阳风与地球磁层发生能量交换时,地磁暴便应运而生。
对于太空中的飞船和宇航员来说,地磁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地磁暴期间,更多的空间高能粒子将轰击航天器和宇航员,对他们的生命安全和航天器的稳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然而,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地磁暴的影响并不明显,不需要进行特殊防护。地磁暴的发生与太阳剧烈活动有关,但与紫外辐射的强弱并无直接联系。
在消息发布后,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有趣的讨论。有网友戏称原来这是我睡不醒的原因,对此,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航天科普大使刘勇表示,虽然高能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会产生地磁暴,但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几乎没有直接影响。
气象探测系统行业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方法,对大气环境进行观测和分析的领域。该行业涵盖了气象雷达、卫星气象、气象探空、气象地面观测等多个领域,通过这些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天气变化、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等情况。气象探测系统的发展不仅对气象预报和气候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的气象探测系统行业在不断发展壮大,致力于提高对空间天气的监测能力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以应对地磁暴等自然现象对社会的潜在影响。
中国气象卫星布局历程
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中国就启动了气象卫星的建设计划。截至2023年8月,中国已成功发射了21颗气象卫星,其中9颗正在轨运行。这些卫星包括极轨卫星和静止卫星,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同时拥有这两种类型气象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业务气象卫星风云二号、风云三号、风云四号已经成为了全球业务气象卫星探测系统的组成成员,在全球气象探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气象探测系统行业竞争派系
我国气象探测系统行业主要由国有企业和具备军工、航天等生产经营资质的企业主导,因此,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数量规模较小。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气象探测系统向多维、立体化发展的趋势,企业通常只具备承担部分细分业务的能力。
行业根据企业主营业务在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可分为四大派系。代表气象雷达的企业包括纳瑞雷达、四创电子和国睿科技;代表气象卫星的企业包括雷科防务和航天宏图;代表气象软件的企业包括中科星图和超图软件;其他气象探测设备的代表性供应商包括蓝盾光电和长江投资。
中国气象探测系统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气候变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对气象探测系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气象探测系统在精度、覆盖范围、实时性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气象预测和灾害预警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气象探测系统也在不断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提高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效率,为气象预测和服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