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观前沿
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开发了一种经济实惠的制造现代颌面手术植入物的新方法,可缩短患者骨缺损手术康复时间。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材料快报》杂志上。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研发的新植入物,是用氟塑料聚合物通过3D打印技术生产的。这种生物惰性材料可确保身体不会对植入物产生过敏和其他负面反应。
研究人员将骨矿物质成分羟基磷灰石颗粒应用到氟塑料表面,以促进骨组织细胞附着和增殖。在创伤学、骨科和外科手术中,合成羟基磷灰石用作填充剂来替代部分丢失组织,并用作植入物涂层以促进新骨生长。在牙科领域,它用于牙膏中以再矿化和强化牙釉质。
新方法改善了人体干细胞与羟基磷灰石植入物表面的附着。未来,这种方法可用于制造修复骨组织缺损的植入物,例如,应用在颌面手术中。植入物将在体内更好地扎根,并将缩短术后患者的康复时间。
图片来源:摄图网
技术价值观察
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属于医疗器械范畴。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产业链包括上游医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原材料供应,中游为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制造,下游为流通应用环节。
俄罗斯骨组织植入物制造新方法,将骨矿物质成分羟基磷灰石颗粒应用到氟塑料表面,可用于制造修复骨组织缺损的植入物。因此,从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产业链上看,该技术处于产业链的中游环节,对原材料供应产生较大影响。
宏观市场观察
——2022年全球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市场规模超14.5亿元
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统计数据,全球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市场规模呈上涨趋势,从2018年的近13亿美元上涨至2022年的超14.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在3%左右。
——北美地区市场份额占比最高
在全球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市场,北美地区的收入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欧洲市场占据第二的份额;亚太市场为近年来增长最快的地区,部分原因包括老年人口的增加以及骨科手术的水平提升;而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市场的收入增长相对较低。2022年,全球全球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市场,北美地区的比重约为40%。
——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供给并存
从中国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产品供给情况来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1月,中国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已注册产品中,国内产品超35个,进口产品超25个。
注:1)以上统计关键词包括骨修复材料骨水泥等;2)统计日期为2023年11月17日;3)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产品种类及命名方式较多,以上为不完全统计。
从主要的产品供应者来看,我国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行业主要供应者包括强生、史赛克、美敦力等外资企业及正海生物、奥精医疗、三友医疗等本土企业。外资企业产品竞争力较强,整体竞争呈现出外资垄断、本土企业快速发展的态势。
——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适应症多样 覆盖面广
中国骨修复市场潜力巨大,适应症多样,包括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先天性脊柱畸形等,覆盖面广,具体情况如下:
——中国骨缺损患者规模大 治疗比例低
根据南方所的统计数据,在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和生产安全事故所致创伤骨折、脊柱退行性疾病及骨肿瘤、骨结核等骨科疾病造成骨缺损或功能障碍的患者超过600万人。目前这些数据反映出我国对于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的需求量巨大,市场有较大发展空间。然而,我国实际使用骨缺损修复材料进行治疗的骨科手术仅约为133万例/年。
——国产替代进程持续推进
本土企业加速技术研发,持续推进我国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技术水平进步,助力我国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国产替代进程持续推进。
当前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市场上强生、史赛克、美敦力等外资企业产品竞争力较强。从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行业国产替代情况来看,十一五及之前,中国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境内产品注册数量为0个;十二五以来,随着国内企业技术不断突破,境内产品注册数量快速增长,国产替代不断加速。十四五时期,随着国内企业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仍具有较大的国产替代潜力,截至2023年11月,已注册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产品18个。
——临床治疗空间巨大 市场规模快速上涨
我国骨缺损患者规模大,患者治疗比例较低,加之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患者规模将继续上涨,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临床治疗空间巨大。2022年,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43.1亿元,2014-2022年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超18%。
中国医疗器械技术赛道热力图
根据产业热力图显示,与医疗器械关键技术强关联的城市集群主要集中在华南和华中地区,并且以广深、郑州市为重点发展区域,未来布局医疗器械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路径,极大可能性在于华南和华中地区优先导入,其中可重点关注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及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所处医疗器械的相关企业,以及该地方对于医疗器械的产业发展投资环境、供给市场的潜力空间。
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