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律不能帮我拿到想要的结果,那就不要自律就好了。
做自由职业这么久,总会被人代入一个刻板印象:你一定很自律。
在他们的眼里自由职业,就像那些学习博主的vlog视频里呈现的,美好的一天从早起开始,一杯咖啡,一台电脑,一本书籍。每天不是写作就是拍视频,雷打不动,稳定更新。
时常怀疑自己是废物,但又时常觉得自己又可以了,这个才是我的日常。
虽然我也写作,但我常常会因为一个选题纠结到深夜,也会写几行句子,就想在躺在床上睡个几小时,和一些人沟通时,有时候还会怀疑自己的智商。有好多事情想做,但好多事情又没做。会因为这些事情想要摆烂。
但有时又觉得自己也没那么差,比如有哪篇内容吸引到了喜欢的博主,哪篇文章涨粉特别多,哪篇文章被大佬转发了,哪篇文章被读者说帮助很大。会因为这些事情又充满力量。
外人看到的只是一个更新内容的我,因为长期的内容输出,所以给我贴上了「自律」这个标签。
那我们要不要自律呢?我认为是要的。但我们要的不是形式自律,而是拿到结果的自律。
形式自律就是你虽然在重复动作,但却没带来结果的累加。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有不少人在列新年计划的时候,会列出一个目标:我今年要读50本书!但一年下来,虽然他看完了50本书,但无论是对话、思考、写作,没有本质上的提升,该什么水平还是什么水平。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重要的是读完50本书,还是提升自己?我认为一定是后者。
能拿到结果的自律一定是有效动作的叠加。
过去我也曾喜欢和别人攀比读书数量,也喜欢给自己列出这样的新年目标。但我发现无论我看10本还是80本,我不过就是多看了一些注定会忘记的信息罢了。
后来我给自己做了调整,保证信息量的同时加快运用,合适的内容素材及时整理消化输出笔记,用到文章里。另外就是每年给自己找一个高「复读率」的书来反复看。这几年实践下来,我每年选的核心书籍,都被我运用出来了。
再举一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
当我们在公司上班的时候,几乎每周都要提交周报对吧。你会看到不同的人他们的周报显然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周报上的内容,只是上一周内容的复制粘贴+改动一点数据,有的人周报内容则是能看到事情真正在进展。
这个就是形式和结果的区别。
我们真的想要自律吗?
不妨坦诚一点吧,我们其实不想要自律,我们要的是通过自律拿到最后的结果。
是否能取得结果,我们不得不持续去做一些事情来推动,但因为我们的人性难以控制,所以才会以自律要求自己。
每个人也都会希望,自己比去年更自律一些,更自驱一些,或者说更勇敢一些。回到现实里,我们即便知道要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然后一个个完成。你自己是知道如何做可以更好,但就是做不到。
迟迟不动手是因为,要做「启动」这件事,特别费力,就算开始了,不一会儿又想躺着了,每天你都要和这样的自己进行交手。
那天和绵绵聊到一本书——《最小阻力之路》,书我没看过,但我的观点与其中的内容不谋而合。这本书中提到的:每一次用力、都会迎来一次反作用力。每一次强迫自己在短时间内高强度做一件事,都会在结束后迎来一次大反弹。
对此我的结论是:不直接对抗也不逃避,而是选择找到合适的时机出击。
什么意思呢?
「懒、烦、累」是必然存在的,不要忽视这件事情,接纳它们存在,并学会与它们相处。比如我在写东西的时候,它们会时不时出现,让我一点儿都不想动。
但这种感觉并不是24小时持续存在的,所以当我能量高的时候,我就多做一些,能量少的时候就先阅读。见缝插针地把我能做的事情,先一点点搞出来。
我可能当下写不出来整篇文章,那我就先把我要写的素材给整理出来。随着一个拼图块一个拼图块出来之后,我自己再憋一口气把文章结构定出来,最后先把初稿整理出来,最后再成稿。
在这里其实我是把「我」分成3个我,分别是能量高的我,理性的我,能量低的我。能量高时多做事,理性的我用来提醒我今天的任务,能量低的我做小事(做这件事的最小单元)。
另一个重要的方法:想办法找到其中的正反馈或者自己主动去塑造一个好的场域,将「我应该」转化为「我想要」。
我经常干的一件事,就是主动求夸。
比如我写每日思考最初是因为我认为我要写文章就必须积累素材,这是我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
但我有时候会丢到群里问问大家的收获和启发,然后我在更新了多少条内容,多少篇文章会在朋友圈提一嘴,引导大家给我点赞。因为被看见被肯定,我的心情就会特别好。在这里就将「我应该」转变成了「我想要」,坚持下来也就没那么难了。
愿你也都能实现你想要的。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