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近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冯建峰教授和程炜研究员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郁金泰教授团队,共同取得了一项重大研究成果。他们利用大规模蛋白质组学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成功发现了预测未来痴呆风险的重要血浆生物标志物。可提前15年预测痴呆发病风险,对痴呆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干预具有重大意义。该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024年2月13日凌晨,以《血浆蛋白质组学预测健康成年人未来痴呆风险》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衰老》上。
痴呆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它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记忆、思考、行为和日常生活能力逐渐下降。痴呆患者可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情绪不稳定、定向力丧失等症状,这些症状会随着病情的进展而逐渐恶化。对于痴呆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来说,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帮助延缓病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50年预计全球将有1.52亿人患痴呆
痴呆是人类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根据ADI(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发布的《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显示,全球每3秒钟就将有1例痴呆患者产生。2018年全球约有5千万人患有痴呆,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52亿,将是现在的三倍之多。据估计,2018年全球社会痴呆相关成本为1万亿美元,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2万亿美元。
——阿尔茨海默病成为神经/精神类最热门研究领域
阿尔茨海默病持续领跑神经/精神类疾病领域。截至2019年5月末,阿尔茨海默病以113项的临床试验数量挤进临床试验病症TOP20榜单中,更是在神经/精神类疾病领域排名第一,超过多发性硬化症、抑郁症、帕金森病等同样关注度较高的适应症类型。
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应对,中科院院士、脑科学领域专家段树民强调了两方面的关键措施。他指出,一方面需要完善政策层面的养老保障,确保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质量与医疗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公众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疾病,避免忽视和歧视,同时建立专门针对老年痴呆疾病的医院,扩大护理人员的队伍,为患者提供更为专业的照护。
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毕方方则提醒,当前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和心理社会治疗为主,这些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疾病的进展,但尚未找到根治方法。因此,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其寿命至关重要。毕方方警告说,许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状被误认为是自然衰老现象,从而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为了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毕方方建议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勤用脑,多进行有益于大脑思考的活动,如下棋、阅读等,以保持大脑的活跃和健康。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预防疾病,还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认知能力。
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看完觉得写得好的,不防打赏一元,以支持蓝海情报网揭秘更多好的项目。